编者按:2025年4月14日,“苏仙岭下读好书”公众号发布市委党校法学和公共管理教研室教师王成书籍推荐文章《为维持社会结构而编织的经纬——〈生育制度〉》,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一、推荐理由
《生育制度》是我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以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婚姻、生育、家庭、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生育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而且对当代社会诸多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二、主要内容
(一)婚姻家庭的本质:种族延续的基石
费孝通先生提出,婚姻家庭并非仅基于生物本能的结合,而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关键保障。从社会层面来看,种族延续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后代繁衍,更是社会结构维持和更新的重要机制。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新陈代谢过程,通过生育实现社会成员的结构性更替,以新生个体承接死亡个体的社会位置,从而维系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与运行稳定性,确保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与持续演进。
(二)婚姻家庭的功能:双系抚育的重要性
在人类社会演进中,抚育行为并非像动物那样仅由母体单系承担,而是发展成了双系抚育的模式。所谓双系抚育,是指以父母双方为基本单位,共同参与子女的生理养护、社会化教育和情感支持的制度。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将父亲纳入抚育体系。为了确保双系抚育模式的有效实施,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并借助宗教等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和保障。两性在抚育过程中各有分工,这种分工与合作共同承担了抚育义务。双系抚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婚姻家庭的结构:基本三角关系
费孝通先生认为,男女通过婚姻结成夫妇并生育子女,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三角关系。婚姻初期仅凭情感纽带难以维系稳定的家庭关系,而生育行为促使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相互交织,形成由父母与子女组成的结构性三角——这种基于生物性血缘纽带与社会性责任纽带的双重联结,使婚姻从情感层面的结合升华为具有制度性支撑的社会单元,显著增强了家庭共同体的稳固性。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承担着监护和抚育的责任,同时子女也需要参与社会分工,逐渐融入社会。这种三方的合作与互动对于家庭的稳定至关重要。
(四)婚姻家庭的继替:从家庭到社会的代际传承
费孝通先生将社会继替视为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所谓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世代更替完成角色、地位、权力等社会资源的代际传递过程,其本质是社会结构稳定状态下的新陈代谢。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传承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家庭是暂时性的,孩子不可能永远依赖父母,在成年仪式后,孩子完成了“社会性断乳”,随后他们也会结婚生子,完成社会继替过程,从而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三、心得体会
(一)传统解码:透视婚姻生育家庭的底层逻辑
本书是透视传统社会运作核心机制的显微镜,以冷静的学理分析,将看似私密的生育行为与宏大的社会结构相连接,揭示了“生育制度的功能是在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这一核心命题。它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活动体系都涉及到了,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社会继替等等。它让我们明白,生育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简单意愿,而是深深嵌入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本所在。那些看似顺理成章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而精妙的社会功能考量。通过研读这本经典著作,我们能够获得对中国传统社会至关重要的认知基础。
(二)当下借鉴:低生育率时代的现实启示
本书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现代社会中婚姻、生育、家庭的深刻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描绘的传统生育制度及其配套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洞察力并未因此而过时。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现已跌至全球倒数第二。从费孝通先生的理论视角来看,这是生育制度功能转变的现实体现。传统社会中,生育后代是家族延续和养老的重要方式。但如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正逐渐被时代所冲淡。与此同时,高昂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以及现代生育观念的深刻转变,使得许多人陷入了“不想生”“不敢生”的困境。本书启示我们,生育率的下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个人选择,而应从社会制度变迁的角度理解。我们需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生育支持体系,包括健全的育儿服务、灵活的工作制度、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及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以缓解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三)未来展望:后人类时代的社会未知
费孝通先生预言:“人类终将有一天,不必依赖自然方式去怀孕和抚育胎儿,因为这终究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人类有责任通过人工手段使生殖细胞结合,并在机器中培育胎儿。到那时,我们现有的生育制度无疑将彻底改变。”这番话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在77年前,这样的设想还难以想象,但如今已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随着基因工程、辅助生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生育或许将突破传统的生理限制;当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成为现实——生育脱离子宫,成为可编程的社会工程时,人类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是对生育制度的革新,更是对人类传承方式的重新定义,也是当代生育制度研究需要回应的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