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如(1904-1998),湖南省郴州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性格豪放,好打抱不平。就读于郴州师范时,既是学习尖子,又是从事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在郴州城参加了抵制英、日货的斗争。1926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郴县第二区委(今苏仙区良田镇)青年委员。1928年元月朱德、陈毅部队决定举行湘南起义智取宜章,帮助宜章建立革命新政权。夏明震时任郴县县委书记,获此消息后,决定请求朱德、陈毅率部入郴,委派郴县秀良区(今良田镇)的李克如、肖光标、李言勤3人携县委信件,前往宜章将密件送到朱德、陈毅手中。2月4日,朱德、陈毅率部队千余人开进郴县良田圩上,朱德、陈毅采取“打虎牵羊”办法,决定兵分三路向大铺桥进军。朱德亲自率主力从中路进攻;东路由王尔琢同志率领;西路是政治部主任蔡协民率一个连由李才佳、李克如、王振尚等人带路,直插大铺桥后山。下午,战斗打响,朱德、陈毅获全胜。大铺桥阻击战胜利后,李克如任中共郴县良田区区委书记。
湘南起义后,2月7日,在朱德、陈毅部队的协助下,郴县县委在原有武装暴动队、赤色游击队、一师独立连的基础上,组建了郴县工农革命武装,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邓允庭任师长,蔡协民任党代表,刘之至任参谋长,下辖五个团,李克如任红七师一团党代表。同年4月,李克如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营党代表、三十一团连党代表。1928年年底,任红五军军委员、一纵队二大队党代表。在井冈山,他参加了遂川、永新等战斗,曾率部坚守五大哨口之一的双马石哨口,当黄洋界、八面山等地相继失守之后,他突出重围,在中共酃县县委书记周礼的帮助下,回到老家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32年奉命去上海工作,任上海中央局直属军委敌军工作支部书记。1934年2月,不幸被捕,遭到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未向敌人吐露党的秘密。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营救出狱,由钱之光安排去了延安。1938年5月,进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股任股长。1939年7月,离开延安,赴太行前线,任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宣传科代理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任前总军工部管理科科长。后代理武北工作队队长。恢复党籍后,并到武北县委工作。任青城铁厂副厂长。1943年9月,调回部队从事政治工作,任抗大六分校政治部主任。后任一二九师参谋训练队政治委员。1945年9月,任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在校长刘伯承、政委滕代远的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1948年,成立华北军政大学,任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如任华北空军政治部主任。1952年,任海军航空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6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李克如受到不公正对待,离开军队转业到国家体委任办公厅主任。1965年,任甘肃省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因被人制造“叛徒”假案,受到冲击,政治生命中断。1972年6月,他上书中共中央办公厅,要求解决他的问题并给他安排工作。1972年6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后经中央决定,彻底推翻了过去强加在李克如身上的不实之词。1974年,任甘肃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1977年后,李克如先后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2月16日逝世,终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