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
“到学校去看到大发展的形势心里很高兴,但是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又很忧心。”曾经长期分管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老领导周远清,仍然心系高教。近日,记者就当前高等教育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大发展后教育教学质量的大提高,走访了他。
记者:您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到,1992年前到高校去的时候都“愁眉苦脸”,现在“去的时候都兴高采烈”。十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您如何看待当年的高教改革与今天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第四次高教会的教学改革思路对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周远清:我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1992年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的很多东西仍在困扰着学校。比如说投入少、改革任务重等。现在看到大家喜笑颜开,如数家珍地谈这几年的改革发展状况。这说明全国高等教育的形势总体是很好的。
1992年开始的这一轮教育改革,与今天的高教大发展都是有联系的。第四次高教会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改革的思路一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二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改革的方向是打破“一包二统”。
第四次高教会提出的一些原则至今都是对的,比如说规模要有较大发展,体制要更加合理,质量要上一个台阶,效益要有明显提高,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体制改革打破了“一包二统”的传统办学模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教体系,为今天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最近几年,部分社会舆论认为高教大发展后,教育教学质量却在下降。您如何评价当前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争论?
周远清:对于近几年的大发展,我认为取得那么大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在大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规模控制不够等。如果我们能够稍微放慢一下发展速度,多研究一些专业怎样发展、师资队伍怎样建设、就业怎么办,高教工作可能会更加有序。但是,既然已经发展起来了,就不要争论了,也没必要去争论。
当前不少人怀疑办学质量是否下降了。我认为,争论办学质量是否下降没有必要。因为在一个短时期内去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很困难的。另外,也争论不清楚。其实1992年的时候就有关于教育质量的争论,我当时就不同意去争论而是要求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引导改革继续前进。一两年以后各个学校随着改革就往前走了,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因此,我们当前不应该去辩论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而是要集中精力去总结一下大改革大发展以后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然后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前进。
周远清 男,汉族,1939年5月生,湖南省桂东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1956年衡阳市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读了6年本科,3年研究生。9年的刻苦学习,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11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