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郴州名人数据库 > 文化名人 > 正文
李永敷
更新时间:2021-04-04 20:44   作者:管理员   来源:郴州日报   文档类型:HTML

李永敷

李永敷,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考取进士二甲第一名,是永兴县科举史上考得名次最高的人。该科共录取进士298名,其中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00名。第四名的成绩已是非常骄人,但李永敷的实际成绩却是一甲第三名。由探花变为传胪,这里面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变故发生在皇帝点状元的环节上。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也是唯一不淘汰的考试,它只对会试中选者重新排定名次,以便选拔官员等第。殿试之后,内阁会根据评卷结果拟定全部进士的名次,并连同答卷一同上报皇帝钦定。这个程序俗称“点状元”,以此显示皇帝的圣明。正常情况下,皇帝御览进士名单之后,基本上都会“钦此”同意,但偶尔也会有变。皇帝们出于各种心理,或以名取人,或以字取人,甚至以貌取人。如明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洪英就是因名中状元的,按殿试成绩,内阁拟定状元为顾文秸。明成祖朱棣觉得这个名字不响亮不大气,且秸字略显生僻,没有点他。当看到第N名洪英这个名字,不仅觉得响亮大气,且洪字合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英字含英武、英豪等义,两字相连大有颂祖之意。朱棣因“靖难之变”而上位,潜意识里难免有愧对太祖的情结,于是对洪英的名字非常满意,毫不犹豫地点他为状元。所以说“进士是考出的,状元是点出的。”

李永敷这届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内阁拟定的一甲名单为:第一名王瓒,第二名陈澜,第三名李永敷。明孝宗朱祐樘从小对周朝很推崇,即位后“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一心希望把乱糟糟的明朝治理成像周朝那样秩序井然,史称“中兴之主”。点状元时,朱祐樘竟惊奇地发现一个考生叫朱希周,便直接将他点为状元。他的名次并不靠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希周”这三个字非常完整地表达了“朕”的心愿。这段史实见于正史《明史·朱希周传》:“希周举弘治九年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授修撰,进侍讲,充经筵讲官。”《明史》对状元的表述通常为“某某年进士第一”“举某某年殿试第一”等格式,唯朱希周用“擢为第一”,擢者,拔、提拔之义,此处含有“破格”的意思。

就这样,李永敷往后顺推为二甲第一名。明代进士分三等,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都是进士,等级不同名称各异,任用更是大不相同。其中一甲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他们是金字塔的塔顶,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和编修,在皇帝身边工作,更容易受到提拔重用。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一名之差,在任用上相差却不止一个等级。点状元时有个仪式叫传胪唱名,一甲每人姓名高唱三遍,二甲、三甲只唱第一名姓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进士之间的等级差别。朱希周登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王瓒、陈澜亦授编修,李永敷则授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虽然主事是正六品,修撰、编修是从六品和正七品,但翰林院是高级官员的培养与输出地,今后的仕途发展自然大不一样,运气好可平步青云。在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而二甲之后的进士基本上进不了翰林院,特别有潜质的要进也是未入流的庶吉士(相当于见习生),又称“选馆”。不过,只要进了翰林院,庶吉士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考核合格表现突出者,即可转为检讨,随后就有机会按编修、修撰的进阶一路提升。如明正德年间内阁首辅李东阳便是二甲第一名,最初只是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还有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也是初授庶吉士。

据《永兴县志》和《南亭李氏族谱》记载,李永敷少称奇童,稍长为文奔放不羁,但科举之路却颇为曲折。他于成化十九年(1483)22岁时即考中举人,但在接下来的成化二十年、成化二十三年、弘治三年、弘治六年四届会试中均连试不中,直到37岁时第五次才终于考中进士,并考出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不巧又因皇帝喜欢朱希周的名字,被硬生生地挤出一甲之列。当然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事,在当朝当代这属于国家机密,李永敷不可能知道有这么个“变故”。换句话说,即便知道也不过是徒增烦恼,因为这事皇帝说了算。不过,在连考四届不第之后能一举夺得二甲传胪的好成绩,虽然未被选为庶吉士,李永敷仍是心满意足了,十几年的苦读磨练总算没有白费。捷报传到家乡,县人无不为之骄傲,专门为他立了二甲传胪坊。


Copyright 2008-2018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16657号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云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