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跟我说,你是嘉禾人,就要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我懵懵懂懂,悟不明所以然。初谙世事后,天南海北的友人问我:你老家,为啥叫嘉禾?我又耳红脸羞,讲不出所以然。知耻而后勇。为弄个水落石出,我捧出《辞海》《辞源》捜寻,卷宗释之:嘉禾,即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也。史料《衡湘稽古》云: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名曰嘉禾。
踏着炎帝神农南巡尝百草的脚印,站在神农憩息的丙穴洞口,一股氤氲仙风席卷着千百年来的传说,让一茎长九穗育万民的精神耸立在九老峰巅的雷公岭上。
站在雷公岭对岸的神农峰顶西望,相距不到三十华里的九嶷山的暮鼓晨钟又把人们的思绪撩起:呵,这是一片何等神奇的山水,让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翩然而至,且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教耕传说与舂陵河西岸九子朝拜盼望母归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九嶷山上娥皇和女英两位妃子的斑竹血泪和九嶷山周围万山叩首惊天地的奇闻景象。
捜寻中国古今地舆志,以“嘉禾”为地名年号者,时见于史志;然以炎帝神农之“嘉禾”名县者,惟有当今郴州所属之嘉禾县也。游览河山,谓之“嘉禾”者数不胜数,广州、北京、厦门、香港等地都有“嘉禾”的影子,浙江的嘉兴市、江西的南丰县、福建的建阳县、河北省南和县等,就连香港的“嘉禾影业”曾经都戴着“嘉禾”之光环,飘逸“嘉禾”之风采。难怪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之初圈定中国地域名称时,只把湖南嘉禾定为了建制县。
湖南嘉禾,古曰“禾仓堡”,乃颗粒归仓之地。湘江源头水,轻悠悠从舂陵河游淌北去,恰似玉带起舞,穿梭在20多万亩肥沃的耕地间,滋润着山水,滋润着金灿灿的稻浪,滋润着笑呵呵的脸庞。
嘉禾,一个让岁月归仓,把丰收储藏,让希望绽放,把情爱蕴藏的古堡,永远都闪烁着“一粒谷种养育天下人”的光芒。
泉润禾仓堡
帝拾谷种育万民,泉清甘醇润禾仓。在嘉禾,随处可见泉水。河岸边、田土间、石山缝、山脚下、山顶上,形态迥异,泉水叮咚。有的喷涌而出,滋润田畴;有的汩汩流淌,储存家用;有的潺潺涓涓,汇入江河。其境内的钟水河岸边,还冒出了两千多米深的地热温泉水,被人誉为“玉中温泉”,可强身健体。
有史记载,嘉禾,“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县城老街内的珠泉亭边有口井,民曰“米筛井”,井水没有喷口,全在几十平方米的沙粒间,永不停歇地钻出一串串如珍珠般雪亮、清澈见底的水滴。耸立在泉水边的一座千年古亭上,篆刻着一副“逢人且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的楹联绝句。
在嘉禾,井水的名字也极负盛名,蕴藏诗意,有八角井、雷公井、龙脊井、飞天井、娘娘井等,且凡是有田垌、有村庄的地域,都有井,星罗棋布般点缀其中。每口井都涌动着一个美丽故事,流淌着一段惊艳传奇,让人浮想联翩。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云:“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泉乃水之源,禾乃稻之母,“嘉禾”的茁壮成长,少不了甘露醴泉的滋润,少不了和煦阳光的普照。
犁铧垦田畴
穿越数千年时空隧道,我似乎聆听到了炎帝神农精心制耒的敲打声,听到了炎帝神农开启农耕文明的推门声,看到了炎帝神农在禾仓古堡的田畴间,手握犁铧开垦诗行般稻田的忙碌影子。
无独有偶,享誉“一粒谷种养育天下人”的湖南嘉禾,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倒犁头”的铸造工艺,且村村有炉灶,师傅排成行。千年跨越,千年梦想,时至今日,这片长满“嘉禾”的沃土,已被国家授予“江南铸都”“中国绿色锻造之乡”等称号。
犁头,即犁铧,系耕地用的农具,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在早些年间,我的老家,有很多人从事“倒犁头”搞铸造这门手艺,乡亲们嘴边,常挂着这样一段民谚:“犁头水出锅,团鱼麻拐(青蛙)就上桌;犁头水出厂,全家人的日子亮堂堂,女仔嫁个好老公,儿子讨个乖老婆,老老少少都快活。”
一段谚语,一种见证。行走在如今的嘉禾县袁家、塘村等地的许多乡村,虽然“倒犁头”的行当成了一种久违的乡愁,但刻在人们骨子里的记忆,却似一株株沉甸甸的稻穗装在心底,盛开在广袤的大地上。
“烧炉铁水倒犁尖,弱冠男儿学耕田,手握犁耙翻作浪,犁得稻谷堆满仓。”“铁犁嘴,尖又尖,深耕泥土打圈圈,牛在前头作诗画,禾种田垄长成行,一坵坵,一片片,稻谷满仓日子甜”……拾掇起这一串串沾满泥土味、稻花香的民歌民谣,记忆的河流又在脑门顶翻滚起来。实乃“犁铧垦田畴,穗谷育天下”。
手捧禾仓大地上的一抷沃土,接过农耕文明的鼻祖神农手中的禾苗,我们把新的丰收,新的希望都种在田野里,孕育在灿烂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