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乡土民俗 > 正文
油塘村记
更新时间:2022-09-18 18:17   作者:李向明   来源:   文档类型:HTML

油塘村记

西河,从湘阴渡最南端切入永兴县界,顺势接纳高亭河,汇成一个水路三通。宽广的河口,平缓的水面,透出一股温婉敦厚的性情。

高亭河,古名白豹水,源自永耒交界的白豹山。穿越永兴西部山区,一路收纳山涧细流,向东南而行。至油塘大里洞以下叫扯渡河,是苏仙区、永兴县的天然界河。

扯渡河与西河合抱,孕育着油塘这个千年古村。当西河遇见油塘,河水放慢了脚步,河风也变得柔顺。只见她三步两回首,眷顾着这里的草草木木,护卫着这里的村村落落。从村头到村尾,从西走到东,相伴而行。下了洗金滩,又由东往西,从村前绕到村后,走出一个深情默默的回头湾,直到村角才扭头向北,缓缓离去,将油塘垌里的千亩良田全部揽在自己的怀里。

扯渡河东周遗址,像一部远古的书卷。它告诉人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有了第一批居民。散乱的缸、坛和硬陶碎片,埋在厚厚的文化层里,无声地诠释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场景。我仿佛看见,成群的油塘先民在这里采集、渔猎和耕作,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他们遵循着周礼,过着有苦有乐的平凡生活。晴朗的日子,“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阳光下,“河水清且涟漪。”闲暇的黄昏,少男少女们或踏歌江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扯渡河畔,西河岸边,清风徐来,水气氤氲,一丛丛芦苇随风荡漾,似有歌声自远古传来。

一条古道从村前穿过,湘东南的人们由此南下郴州,转骡马古道,穿越南岭屏障,远走韶关乐昌挑盐担货。当年,油塘李氏祖先也夹裹在这条古道上的匆匆人流中。五代十国时期,唐太子李承乾七世孙、茶陵州牧李光显为避战乱,临终前嘱其十子分徙各地,不意间将大唐皇室的血脉散播于郴永一带。六子李仕崑携家眷从祖地茶陵下东出发,沿古道南行。当跨过西河,踏上油塘地界时,被这里的自然山水所吸引,留居了下来。

从此,油塘人用心经营着这方水土。李氏族谱上有两个古地名:“油锡瞿塘”和“五姓屋图”,记载着祖先们的足迹。后者就是如今的油塘大湾,前者即是现在的油塘老湾,也是油塘村名的由来。油塘大湾的四个祠堂,记录着李氏宗族的支脉分派,凝结着油塘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漫步古村,犹如置身于一座建筑博物馆。多幢明清时期的赣派民居,散落在现代乡村洋楼别墅之间,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豪宅大院依然保存完好。偶尔,也有宋元时期的残垣断壁交错在时空之中。古巷深处,青砖黛瓦,山墙耸拔,古意盈盈。似有似无的石板道,默然干枯的古井,饱经风霜的古樟,烟火缭绕的庄户人家,被无处不达的乡村公路网环绕着。田野里禾苗正忙着抽穗,河道上水波不兴,鱼塘边鹭鸟纷飞,好一个古韵新风的鱼米之乡。

从前,扯渡河上有条扯渡船,连通两岸的古道接口。千百年来,这条小船,渡过多少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扯过多少程风雨沧桑。长亭外,古道边,人来马去,渡口一派繁忙。扯渡船没有艄公,过渡客便是自己的摆渡人,人人都是自渡。他们登上渡船,双手扯住揽绳,立住脚根,屏住气,使劲拉。触岸时,双手一松,即达彼岸。这便是扯渡河的由来。油塘人义务维护渡船,修整河道。行人感怀于心,常于渡头捐钱献物,以助其用。这样延续下来,似乎演化成了油塘的一种民俗。

清道光年间,有位秀才赴州府赶考,牵着马过渡。当时河里正涨水,渡船行至江中,被洪水打得左右摇晃,马受惊跌入水中,秀才也不慎落水。在河边劳作的油塘人听见呼救声,纷纷跳入河中,将秀才和马匹救了上来。秀才感激万分,当即许诺,若日后高中,必在此建桥。

道光十八年,一座三孔石拱桥优雅地横卧在扯渡河上,跨度五十余米。当年的秀才挥毫题名“延龄桥”,寓含对油塘人救命之恩的感激,又有美好吉祥的祝愿。商旅们管它叫“盐南桥”,寄寓着商途的艰辛。油塘人称之为“扯渡桥”,他们忘不了那段漫长的“扯渡”史。从此,天堑变通途,扯渡桥头,客栈伙铺林立,酒肆茶楼相望。扯渡河岸,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日久渐成商埠。

扯渡桥造型古朴,结构坚固,沿用至今。桥头建有信义文化广场。扯渡桥的故事仍在流传,扯渡河上的信义之道得以传承。新世纪里,在扯渡桥的上方架起了一座公路大桥,油塘新农村建设驶入快车道。

油塘自古物阜民丰,人文蔚起。历代人才辈出,功名仕宦数百人,闻达乡里。一族之中就有五名黄埔军校毕业生,又有一位新中国首批空军飞行大队长,甚是引人为傲。明代李盛皋,崇祯庚午举人,任山东荏平知县。他文武双全,诗作《潘园仙韭》被收入《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抗清斗争中以身殉国。清代李盛昆,家境贫寒,父得火疾,竭财备药,遂得痊愈。父殁后,结庐守墓三年。无人不赞其笃孝。乾隆十二年,朝廷为李盛昆立建孝思不匮坊,旌表他的孝行。现今有个村落叫牌坊脚,就是当年立牌坊的地方。

大革命时期,以曹修竹一家为代表的油塘人从扯渡桥走上革命道路,立下初心。当时,曹修竹的家成了村里的农运中心,他的父亲曹契俭任村农会财经委员兼土地委员,母亲李满秀任村农会妇联主任兼妇女队长,姐姐曹慧英任村农会妇联宣传委员。他们敢于斗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与地下党组织失去联系,受尽磨难。

湘南起义时,油塘定为插标分田试点,率先开展土地革命活动。正在南香小学上学的曹修竹参加儿童团,往返于扯渡桥上,散发革命传单,站岗放哨。他二十岁入党,曾担任湘南特委(工委)郴县栖凤渡区委组织委员兼南香支部书记,长期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和游击斗争,成长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民国中期,乡绅李保渭走出油塘,兴办民族工业。他变卖家产,广筹资金,在塘门口康泉塘创办裕湘煤矿公司(湘永煤矿前身),率先引进机械化作业流程,配置锅炉、直流发电机、电动机、车床。修建湘南第一条窄轨运煤铁路和首个煤运河港码头,备有运煤车厢三十节,曾名冠三湘。

在新时代,返乡青年李前进,投资兴办前进农庄,流转土地70余公顷,集餐饮、住宿、娱乐、生态种养、农耕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被评为全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他率先发展特色旅游农业,打造西河风光带湘阴渡一级自行车驿站,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油塘三面环水,一面与丘陵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作为全市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点村,油塘着力统筹乡村资源,推进冰糖橙主题公园、渡口稻田公园、王家坪果蔬游园、檀云山高端民宿区、前进农庄四季花海、支部农场蔬菜基地、优质稻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如今,乡村振兴的大旗在油塘高高飘扬。油塘人正朝着洁净乡村、美丽乡村、品质乡村的目标砥砺奋进。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