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乡土民俗 > 正文
觅风光盛景 循郴州雅韵
更新时间:2022-09-18 18:04   作者:姚雨凤   来源:   文档类型:HTML

觅风光盛景 循郴州雅韵

距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传棒郴州的日子愈发迫近,这座掩映在繁华人世间的毓秀古城,于全国游客的目光投注中盈盈流露出它的独特韵致和灵动身影。郴州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于郴州人而言,这个问题之答案似乎即刻便能脱口而出:东江湖戴绿拥碧、峰青峦翠,高椅岭红岩绿水、云蒸霞蔚,山水光景交相辉映,辗转其间心神迷醉;也有义帝陵瑞兽镇墓、青铜雕铸,苏仙岭溶洞轩敞、藤葛披拂,浮雕壁画篆刻形迹,恍然若见历史故土;亦有坛子肉慢火煨煮、酱香浓郁,临武鸭肉质细嫩、滋阴降火,尽显人间美馔之至味。这些难道还不足以成为郴州之美的独特招牌?我想,或许确实不够。正如美人在骨不在皮,如若过于关注美人外在的姿色灵动,自然会忽视其真正柔美的内蕴之所在。事实上,正是内在沉淀的独特韵致,方使得美人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郴州的内蕴是什么?是从历史深处透散出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凄婉么?郴州的韵致隐藏在历史帷幕内,却远非秦少游一词的凄婉情意所能涵盖的。秦观惆怅,是因宋朝时期郴州地处边远,一路上层峦叠嶂,艰难险阻。但他的词传唱了千年,郴州也发生了千变。郴州历史并非只是篆刻在三绝碑上的静态古迹,它亦呈现为郴州人动态的生活状态、流动的城市精神,郴州的城市精神里自然不只有一首《踏莎行》。1965年春,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同样写了一首《踏莎行》来应和秦观:“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练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陶铸写出了郴州新貌之奇景,写出了城市焕然一新的意气风发。新中国成立后,呈现在郴州人面前的山水已经不是层层障碍,而是巍巍盛景。山上铺路,水中架桥,在逐渐开辟出著名的“郴州十景”的同时,郴州人也将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镌刻到了景区的山水之中。

新时期的郴州需要在历史的波折中重新起步。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为了应和陶铸,为郴州写下第三首《踏莎行》:“热烈山川,豪情几度,桃源岂是风流处?长征争得鼓新帆,波催浪涌朝连暮。三绝犹香,四妖永臭,陶迹恒留恨难数。郴江愤起化银河,凌云超越苏仙去!”郴州人的独特精神再一次借《踏莎行》喷涌而出,山水之间气象一新。新世纪以来,亦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兴叹。原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名誉副会长陈诗忠亦步其原韵,写下新一首《踏莎行》,既悼念陶铸,又呼应康濯之诗情。词云: “陶令难逢,江干失渡,桃源仍在寻常处。英姿不畏雪和霜,悬崖犹挺松千树。 四十余年,万千积素,九州昌运无穷数。 莘莘学子聚明湖,身披日月难离去。”彼时的郴州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与城市道路连结成运力十足的交通网络,水电、旅游等配套措施也在城市各地日益完善,苏仙岭、东江湖等景点亦得到了进一步治理和修葺。此时的“十景”不再独属于郴州,而是成为郴州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独特名片。天涯距离须臾可达,郴州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突破了空间的桎梏,也缩短了时间的尺度——它使得郴州风景由艰难险阻化为山水锦绣。

一代又一代人为郴州的独特内蕴所感染,他们借诗词为其赋形铸蕴,盼望这一精神能够流传得更为深远。几首《踏莎行》呈现了郴州历史的不同侧面,也暗藏了令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尽览福地洞天、名胜古迹时,我们也要知晓,使这景致风光旖旎秀美、城市面貌修葺一新的,是郴州人世代相传的城市精神:它浸润在桃源仙境里,浮游于重峦叠嶂间的百草丰茂、河流水面上的浩渺烟波中;它蕴藉在名山大川里,显露在四通八达的宽敞道路、品类丰盈的珍馐美馔间。这一精神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条条沟壑,将郴州最好的面貌呈现于远道而来的宾朋佳友前,为风景注入生机勃勃的灵动雅韵。


Copyright 2008-2018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16657号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云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