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郡,汉初在设置的行政区域,疆域辽阔,主要包括湘江上游及耒水、潇水、舂陵水三条干流流域,地跨湘南粤北。提起古桂阳郡,至今有很多历史谜团尚未解开。
谜团之一:何时设置桂阳郡?
关于桂阳郡设置的年代,翻阅《史记》、《汉书》均无明确记载,翻阅地方史料,对桂阳郡设置时间的记载差异很大。《湖南通志》说桂阳郡为“文帝立郡,领县七也。”王国维先生认为是汉景帝置立桂阳郡。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记载:“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前205)分长沙置。”李宗谔在“图经序”中也称桂阳郡立于“汉高祖二年。”明朝万历《郴州志》认定为“汉高祖五年”。
耒阳文史专家蔡德初研究认为,桂阳郡是汉文后元七年(前157)置立,至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重归长沙国,加上汉元帝与新莽朝时桂阳郡存在的十七八年,这样桂阳郡在西汉总计存在三十二三年。耒阳县亦隶属于桂阳郡约三十二三年。后汉始于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结束于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桂阳郡存在195年,耒阳县仍隶属于桂阳郡。
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会长刘专可认为,桂阳郡设置的年代应为汉高祖二年(前205)。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方面,郴州地方志认定桂阳郡的设置时间,虽然有古籍文献佐证,但时间均要晚于郦道元、李宗谔二人,历史记载时间越早,越具权威,这是史家应遵循的记事认定原则。另一方面,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与项羽激战正酣,尚未称帝,义帝也在三年前被项羽指使黥布弑杀于郴县,刘邦此时设置桂阳郡不合逻辑。至于那时刘邦尚未登基,何以设置郡县?刘专可认为这是“戏下分封”的结果。
所谓“戏下分封”,是秦朝被推翻后、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极其重要的诸侯会盟事件。这个时间一直笼罩在2000多年的历史迷雾中,几乎被史学家们所遗忘。笔者依据史书相关记载,还原“戏下分封”的过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攻破咸阳,秦朝灭亡。随后,项羽于河北巨鹿大破秦军主力,拥兵四十万,于11月中与其他诸侯继刘邦之后陆续入关,破函谷,杀子婴,烧秦宫,掘帝陵,完成了一系列惊世之举之后,于12月中旬率十八路诸侯会盟戏下,商议分封大计。会盟大会连续开了四个多月,诸侯们怀揣各自的“小九九”,为了自身利益吵得不可开交,于是派人到彭城去请示“共主”义帝。义帝一句掷地有声的“如约”二字,彻底惹毛了一心想当“关中王”的项羽。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抢了义帝的地盘。“戏下分封”是诸侯们分享胜利成果、也是相互妥协的一次重要盟会,诞生了三项成果:拥立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废除秦三世子婴的年号,调整郡县,确定各诸侯分封领地及王号。前两项成果因为不牵涉到具体利益,诸侯们容易达成共识,第三项成果是项羽欺凌弱主、恃强称霸的结果。项羽依仗自己兵强马壮,自立为“西楚霸王”,擅自分封天下,以郴县为中心划定一个区域设置桂阳郡,作为义帝的分封地,治所在今天的郴州。不久,项羽派部下弑义帝于郴城穷泉旁,郴人将义帝葬于城邑西南后山,后来又修筑了义帝陵。
《汉书·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高帝置。”高帝即刘邦。义帝在郴县建都城时间虽然很短,却对后来的历史具有深刻影响。
谜团之二:为何取名桂阳郡?
要弄清桂阳郡的名字由来,得首先弄清郴州地名的由来。湘南地区在商周时期,为古越人居住。《后汉书》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春秋战国时,楚悼王发起南平百越征战,把南方大块地区纳入到楚国范围,并在湘南一带建立苍梧郡。苍梧郡的郡治,可能就在今天的郴州。古越人以“菻”为地名,意思是长满青蒿的地方。楚人沿耒水“上逾取菻”,大量楚国官吏、军人、商贾沿水道而来,逐渐形成楚人聚居的城邑。后来,楚人将“菻”从“邑”改称“郴”,成为当时楚南一带的政治中心。许慎《说文解字》将郴字列在“邑”部,称:郴,桂阳县,从邑林声,丑林切。由此可知,郴字的最初读音为“林”,后来演变为“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发兵50万,由国尉屠睢率领,分五路越过南岭,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之后不久,把苍梧郡与洞庭郡整合,设立长沙郡。耒水流域设置了两个县:耒阳县、郴县,为长沙郡属县。管辖范围包括今天郴州市各县市区、耒阳市、常宁市,也就是整个耒水和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处附近,南包广东英德县以北。汉初的桂阳郡,主要就在这个行政区域。
既然是在郴州、耒阳一带设郡,为何不取名郴耒郡,而取名桂阳郡呢?对此,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据《衡湘稽古录》记载,古桂阳郡是西至苍梧的苍山之托,是苍天在上的苍穹之扶,实乃擎天之柱,因名扶苍。我认为,这与古代耒水上游一带的桂山、桂岭、桂江、桂水有关。五岭地区盛产桂树,山川多以桂命名,由此曾出现过桂林郡、桂阳郡、桂州、桂阳州、桂阳县等地名。按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的传统叫法,桂阳郡当为桂山、桂岭之南,或桂江、桂水之北而命名。
对桂阳郡释名最早且最权威的,当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篇》:“郴,旧县也。桂阳郡治所地。《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元朝诗人杨维桢有《桂水五千里四首》:“桂水五千里,春来波浪深。地消青青瘴,花发乳蕉林。桂水五千里,潇湘雨气空。”
那么,桂阳郡是否也是因位于桂水之阳而得名呢?西汉初桂阳郡始置时,辖境广袤,北桂水(舂陵水)流域全在桂阳郡境内,并基本呈南北走向。当然,倘若取南桂水(连江)为参照物,其桂阳郡辖境及郡治郴县均地处南桂水之北及西北,符合“水北为阳”的命名原则。但南桂水(连江) 也基本呈南北走向,这种解释十分勉强,有揣度附会之嫌。正因如此,郦道元并未采纳在桂水之阳、因水制名之说,而是采用“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的藉桂水取名的结论。
谜团之三:桂水到底指哪条河流?
既然郦道元认为桂阳郡因桂水得名,那么桂阳郡的桂水指的是哪条河流?
其实,汉代桂阳郡境内,存在多个桂阳县。汉初,就有两个桂阳,一个是粤北桂阳,就是今天广东省连州市,另一个是湘南桂阳,就是今天的郴州。但,汉桂阳县建置晚于桂阳郡。所以说,西汉初桂阳郡是最早使用桂阳地名的行政区划。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郴义县改为桂阳县(今汝城县)。
桂阳郡同时存在着流向相反的两条“桂水”,分别是南桂水和北桂水。南桂水即现在的连江。连江源自连州上驿山,流经连州、阳山,至英德连江口注入北江。《山海经》谓之湟水,《史记》谓之汇水,云路博德灭南越“出桂阳,下汇水”;《汉书》则谓“出桂阳,下湟水”,但《汉书·地理志》仍称汇水。汇,古字为“汇”,繁体字为“滙”。北桂水即现在的舂陵水,其主干为钟水,源出蓝山县南风坳;另一源头出自蓝山、连州界,旧志称岿水。钟岿两水在蓝山境内合流后,经嘉禾、桂阳、耒阳、常宁、衡南等县入湘江。其支流中,有车溪河,亦称流渡水,旧志称漼水,源于今桂阳县光明乡,由北向南于星塘与舂水相合后汇入舂陵水。《水经注·钟水篇》考述:钟水出桂阳郡南平县(今蓝山县)都庞岭。漼水,即桂水也。漼、桂相近,故字随读变。从名称上看桂水似为漼水,从路径上看桂水更似岿水,但无论漼、岿何水为桂水,它们与钟水合流后通称桂水。
谜团之四:桂阳郡管辖范围有多大?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西汉初期的中央王朝直管15个郡,一些封国也管辖少数郡。比如桂阳郡属于吴氏长沙国管辖。长沙国撤除后,桂阳郡归中央王朝直辖。到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刺史制度,桂阳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但是,桂阳郡的管辖范围变迁很复杂。
查阅各种文献史料,桂阳郡从长沙南郡分出之初,辖11县:郴县、临武县、便县(今永兴)、耒阳县、南平县、阳山县、桂阳县(今连州)、含洭县、曲江县、阴山县、浈阳县(今英德),包括今郴州、永州两市全部及衡阳、邵阳、桂林和清远四市小部。郡治设于郴县,太守杨璆筑郴城土垣。王莽称帝后,改桂阳郡为南平郡,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公元35年,恢复郡县原名,郡治由耒阳迁还郴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政区划分紊乱。三国时,吴国分桂阳郡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西晋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西部设立平阳郡。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在汝城一带设置卢阳郡。桂阳郡管辖郴、便、临武、南平4县,平阳郡、卢阳郡各领1县。隋文帝杨坚废除郡置,推行州、县制,改桂阳郡为郴州,平阳、卢阳两郡并入郴州。于是,“郴州”这个地名诞生了。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恢复郡县制,郴州复名桂阳郡。唐代,桂阳郡时而改名郴州,时而又复名桂阳郡。这期间,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郴州州治移至平阳县城。那时,平阳县矿业繁荣,朝廷在平阳设置桂阳监,掌管冶炼铸钱。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由一个专名监管铸钱的行政机构变成了特别行政区,隶属郴州桂阳郡。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郴州桂阳郡改名为敦州。从此,雄居南岭历时千年风风雨雨的桂阳郡,退出了历史舞台。
桂阳之名仍在使用。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桂阳监改为桂阳军。之后,先后改称桂阳路、桂阳府、桂阳州。清雍正时期改为桂阳直隶州。中华民国前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中后期改为省、县二级制,废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原桂阳县改名为汝城县。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郴县专区、郴州专区,辖10县。1954年,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酃县。1959年,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此后,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蓝山、新田划归零陵专区,耒阳划归衡阳市。
谜团之五:桂阳郡治在耒阳的地点、时间?
王莽篡政改制,当时改耒阳县为南平亭,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设于耒阳。到了东汉,桂阳郡与耒阳县恢复原名。元、明、清三代《一统志》均载有:后汉桂阳郡理耒阳。
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到耒阳考察,其《水经注》载:“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为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淝南,有郡故城。”此“郡故城”就是指桂阳郡的治所。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郦道元所言桂阳郡治之“故城”中,指的是耒阳县城所在地。但从方位来看,耒阳县城在淝江北面,这个说法不足为信。我从大量史料中寻找了很久,所谓“水东淝南”,应为耒水东面、淝江南面的范围,很可能就是夏塘、南阳镇境内,甚至就在淝江口附近。《明统志》首页刊印有耒阳县区域图,当时设有淝江乡。我相信终有一天,考古学家会在这里挖掘出“郡故城”遗址。
东汉建武中,桂阳郡治迁徙耒阳县治西,城池基本是土建。南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载:“耒阳郡城在耒阳县治西。今之西门城址。”《湖南通志》、《衡阳古迹考》、《一统志》等典籍记载,桂阳郡故城在耒阳西。南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中也载:“耒阳郡城在耒阳县治西,今之西门城址。”据考证,西门城址,就在耒阳市五一路四眼井对面,云森商业城到公安局的范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荆湖南路衡州古迹》篇载:“桂阳故城,在耒阳县西。”
西汉末年,桂阳郡治迁郴州,保留耒阳县城。《旧唐书地理》同样记载:“后汉郡理耒阳,寻还郴。”这个“郡”还是指桂阳郡。但是,到底是哪一年迁回郴州的呢?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公元35年,恢复郡县原名,郡治由耒阳迁还郴县。”就是说,桂阳郡治设立在耒阳,只有26年的短暂时间。
然而,蔡德初考证,桂阳郡至少到汉桓帝时(147-167),桂阳郡治仍在耒阳。就是说,桂阳郡治在耒阳存在了150多年之久!我收藏的清朝光绪年间《耒阳县志》,里面有耒阳古城区地图,仔细查看,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西正街(现五一东路)与东横街(现五一广场北二栋后)以北老县城三分之一多的大块地段,除县署外,还有连在一起的龙王庙、武庙、药王庙、忠靖祠、崇德祠和三个学宫,这一边都是官方用地。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古桂阳郡的郡治就在这里呢?郡、县衙门相邻而设,县在东郡在西,这是符合情理的。
有些专家认为,东汉时期的桂阳郡治,一直都在耒阳。其根据是,《后汉书卷一百八·宦者列传·蔡伦传》云:“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水经注卷三十九》载云:“耒水……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西北迳蔡州,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元和郡县图志》云:“耒阳县……后汉蔡伦即此县人,有宅基在县西一里,”蔡伦是耒阳人,《蔡伦传》却说是“桂阳人也”,就正说明东汉蔡伦时,桂阳郡治在耒阳。若桂阳郡不在耒阳县,就会写成“桂阳耒阳人也”。因为,古代修史为人作传有个习惯,被作传人之籍贯要述出所出生的郡名和县名,如“许荆字少张,会稽(郡)阳辣羡(县)人。”若被传之人籍贯在郡治所在县,则只写郡名,不写县名, “刘瑜字季节,广陵(郡)人。”《蔡伦传》说蔡伦是“桂阳人也”,其实就是“耒阳人也”。
近些年,文史界、学术界出现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古桂阳郡在东汉时期,郡治在桂阳县城东南、西水河畔的胡腾坊。胡腾坊,因东汉桂阳人胡腾而得名,又称湖屯市、新寨。胡腾是继蔡伦之后,从桂阳走出华南地区最早步入中原的朝廷官员,也是湖湘文化早期的代表人物。胡腾故里,远在秦末汉初就是一处经济活跃的城镇。所谓“坊”,汉代以后出现,指的是市街、村里,又指牌坊、店铺、工场等。”《桂阳直隶州志》在《水道志》篇注释:“市今已废。今新寨有胡腾坊,则湖屯以声近改字,当作胡腾水也。”由此可知,湖屯水即今耒水的源头支流之一西水。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一个县城成了郡治所在地,其影响是很大的。以耒阳为例,因为桂阳郡治迁移到此,促进了民智开化,加速了文明进程。西汉建武二(26)年,河北修武人卫飒(字子房),从襄城县令提拔为桂阳郡太守。他到任后,发现这里不比中原,民智未开,基本礼序都没建立,于是着手做了几件事:开堂兴办教育,肇启民智;制定婚姻礼节,开启民风;设立铁官取缔私铸,建立官产。史载卫飒在任十年,勤政务实,对耒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河南南阳人茨充到耒阳接任太守,教会老百姓种植桑柘麻苎、养蚕织布、做衣做鞋,改进办学,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后汉书卷七十六卫飒传》记载,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十年,建武二十五(49)年被召还朝廷;后又以茨充代任桂阳郡太守多年。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整个西汉建武(25-45)年间,桂阳郡治设在耒阳。
汉和帝刘肇(79--105年)时,河南会稽阳羡人许荆升为桂阳太守。许荆字少张,年轻时考取功名,为郡吏。他哥哥很早就让人害死了,侄儿为报仇杀了人,仇家带人前来复仇。许荆听说后,跪在这个人面前,说:“世前无状相犯,咎皆在荆不能训导。兄既早没,一子为嗣,如令死者伤其灭绝,愿杀身代之。”仇家赶紧扶起许荆,说:“许掾郡中称贤,吾何敢相侵?”事情终于平息了。许荆名气大振。和帝时,许荆到耒阳县任职桂阳太守。有一天,他到耒阳县老百姓家中视察民情,恰好遇到蒋氏兄弟因争夺家产而发生纠纷,官司打到了县衙。许荆将二人召集到一起,心情沉重地长叹一声说:“我负责管理这个地方,承担国家重任,应当尽力教化伦理,使家庭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你们兄弟为了些许财物而不顾纲常伦理、手足之情,这样看来是我没有尽到教化的职责,我有失职之过啊!”许荆命衙差端来笔墨纸张,当即写了弹劾自己的请罪书,请求朝廷治他教化不力之罪。蒋氏兄弟见此情形,顿感悔恨和内疚,重归于好,并请求许荆治他们的罪。中国古代法律观念中,有个重要的思想是“德主刑辅”、“教化为先”,强调“礼禁于未然之前”,主张通过教化的方式,统一人们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官吏在处理纠纷时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希望借此达到“无讼”的理想境界。许荆处理蒋氏兄弟争财的纠纷就是典型个案。许荆在耒阳十二年,政绩显著,后让皇上召见,征拜谏议大夫,病逝于任上。耒阳人怀念他,为之立庙树碑。
桂阳郡治何时搬出耒阳迁入郴州的呢?史无明确记载,成为一道历史之谜。南朝陈时臧励和在《补陈疆域志》中,已将耒阳县载于湘州,为湘东郡下。《兴地纪胜》记载,耒阳于“梁、陈间移县治在骜山口,隋平陈始更曰耒阴(属衡山郡)。”自梁(502~557)陈(557~589)间,耒阳与桂阳郡脱离了隶属关系,桂阳郡之名亦随之消失了。
文化遗址是凝固的历史,是地域文明的标识,是城市独有的精神化身和性格特征。古桂阳郡治既然先后在郴州、耒阳、桂阳均有停留,我们今人无需纠结在哪里多少年,最重要的是如何挖掘、保护郡治遗址,通过它转化为乡恋、乡愁,乃至对国家民族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