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历史更迭与变乱,当今的古建筑已所剩无多,祠堂则更是支离零落了。幸好,南亭王李氏伯威公祠建筑较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祠堂内那些附带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历史遗存,更是弥足珍贵。作为南亭王李氏伯威公后裔的作者,在一个天气凉爽的秋日里来到这里,把这本尘封已久的“古书”毕恭毕敬地取下来,拂去封面上的尘埃,翻开书本,慢慢细细地品读。 灰墙黛瓦,素雅淡秀 南亭王李氏伯威公祠,坐落于永兴县塘门口镇文洞村牌下组,南距永兴县城二十公里,北邻耒阳市,距耒阳城四十公里。祠堂始建于清咸丰辛亥一年(1851),竣工于咸丰丙辰六年(1856)。整个祠堂建筑灰墙黛瓦,刻檐飘脊,雕梁画柱;内部神龛、藻井、额枋等装饰木雕和柱础、门枋、门匾等石雕栩栩如生;色调则以灰、白色为主调。在四周山明水秀的怡然景色衬映下,祠堂更是显得素雅淡秀、意蕴深远,婉转而又别有情致。祠堂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相结合,和谐共存”的思想:地宽基平,背山面水,坐东朝西。站在祠堂前放眼四周,视野开阔,乡土、田园、溪流尽收眼底,左右则是绵延的青山合围。 据守护祠堂的老人介绍,祠堂对面的那条渠道以前是一条有着九道弯的溪流,后因防洪需要,改造成了现在笔直宽大的渠道;祠堂大门正对着的山叫做“纱帽岭”,顺着老人的手所指的方向看去,对面的山还真如同一顶惟妙惟肖的乌纱帽。这都说明了祠堂的选址很符合中国古代“背山面水,明堂宽大,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左右护卫,门前流水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对门朝山要如同笔架状或纱帽状,后有背山所倚,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风水理论思想。 讲究礼仪,严明族规 伯威公祠的整体建筑平面为五开间。三进两天井,面阔13.75米,进深35.2米,总建筑面积484平方米。前廊进深1.8米,两个承重木柱,柱基础高1米,一进为门厅,进门厅设有三道门,而这三道门却蕴涵着深厚的古代礼仪文化。中门为大门,较左右侧门要高、宽、大,门枋上镶嵌着一方汉白玉石雕门匾,门匾的左右、上部都雕刻着蛟龙,中间则刻着“敕封南亭王李氏伯威公祠”11个字。开中门很是讲究,必须是逢大事才能开,如清明时节举行“清明会”祭祀活动,祖公诞辰日祭奠及其它重要议事等。中门的左右为侧门,左侧门门匾上写着“饬纪”两个大字,如调处违背族规之类的事就开此侧门。如今,祠堂墙内镶嵌的一方光绪癸卯年(1903)?的石碑就详细地记载了当年夏季族中处罚盗挖煤炭的人和事。右侧门门匾上写着“敦伦”两个大字,如处理族中伤风败俗和不孝等之类的人和事就开此侧门。 进门厅后为天井,通过天井两边过道进中厅,中厅墙上镶嵌着14方汉白玉石材石碑,其中八方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八端”碑,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祠堂的镇祠之宝。八端碑告诫族人如何守规、为人、做事,起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育伦理的教育目的。其它的则分别为禁伐碑一方、禁止乱挖乱采碑一方、记事碑和捐赠碑四方。站在这宽大、威严的中厅里,望着墙壁上的八端碑,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古时族人们经常聚集在这里,感悟着孔子的伦理教育和宗族教育,以及族里那些违背族规族纪的人跪在这里接受处罚和面对八端碑思过、追悔的情景。中厅后设中门,中门后设天井,两边为厢房,厢房为二层楼房,通过中门,走天井两边过道进后厅,后厅安置着神龛,中间为祭祀厅堂,因村内族人经常上香,加上也不时有他乡后裔到此祭拜,祠堂香火一直旺盛。 崇尚耕读,仕宦者众 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9)十六世祖族公由耒阳上堡迁居到永兴李家冲(现塘门口文洞村)以来,南亭王李氏伯威公宗祠族中人口已达万人,分别散居于永兴十三个乡镇及耒阳的大义乡等地。宗族历来崇尚教育,耕读之风浓厚,科第蝉联。据《南亭王李氏同谱・仕宦录》记载:仕于晚唐者4人,宦于宋者38人,官于明朝者44人,供职于前清者37人。至于当代,无论是从政经商,卫国戍疆,还是治学育人及各行各业,都人才辈出。据统计,军级1人,师级3人,处级10多人,科级100余人。看着那神龛里端正、庄严的祖宗神像,望着忽明忽暗的香火,闻着散发的清香味,心里顿生几分肃然,几分恭敬,情不自禁地弯腰下跪,向李氏祖宗神像顶礼膜拜。 几经劫难,浴火重生 在历史的更迭、变幻中,伯威公祠历经劫难,在上世纪 “大炼钢铁”时期,塘市人民公社为取木炭炼钢铁,将后山上葱茏的古树木砍伐殆尽,导致后来多次山体滑坡,泥石流冲毁了祠堂后墙。在“十年运动”时期,因兴建学校要用料,祠堂差点被完全毁坏,祠堂的屋面一度被拆掉,所幸拆砖墙时,由于灰浆粘度强,难以拆下完整的青砖来,最终放弃拆除,重新还原改作学校。但祠堂内的3块仕宦匾有2块遭毁,另一块由于将板面朝下作为楼板,才得以幸存。到了70年代后期,因祠堂年久失修,为安全起见,将祠堂前厅和中厅的屋面拆除。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自1991年以来,族人跃踊捐资、捐料,对祠堂进行了长达数年的修缮。同时,族里也再次制定了族规民约,对在后岭种植蔬菜的村民给予了适当的补偿,重新进行封山育林,并筹集资金对后山的崩塌处进行了护坡加固。祠堂虽经历了几次大修缮,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又没聘请文物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修缮时改变了祠堂的内部结构和装饰,原貌遭到严重破坏。 直到2009年,族人专门成立了宗祠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祠堂修缮理事会,并于当年9月委托湖南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制定恢复原貌的维修方案。2010年8月动工修缮,由华成古建保护公司吴富强组织施工,是年底竣工,历时5个月,耗资70多万元。修复后的建筑工程平面为五开间,彻底恢复了原貌,至此,南亭王李氏伯威公祠得以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