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乡土民俗 > 正文
郴州骡马古道及其民歌民谣
更新时间:2018-10-16 22:08   作者:管理员   来源:郴州文史研究会   文档类型:HTML

郴州骡马古道及其民歌民谣

一、毛泽东将一首郴州民谣引用到自己的词作中

1957年1月号的《诗刊》刚刚发行,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因为它的首页上印有毛泽东手书的词“十六字令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对“离天三尺三”的出处,毛泽东自己注释:来自湖南民谣。其实准确地讲,它出自郴州八面山民谣。八面山有一条古驿道,是古代郴州经资兴通往桂东、汝城的官道。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由郴县县令调任桂阳�v今汝城�w县令,就是经这条道去赴任的。八面山古驿道险峻雄奇,民谣唱道: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1928年秋,由于左倾思想影响,红军主力攻打郴州受挫,造成井冈山“八月失败”。 毛泽东下山迎还红军大队,在八面山的一座村庄里做群众工作,听到老百姓传唱这首民谣,特别喜欢,于是把它记住了,并将“离天三尺三”引用到自己的词作中。

 

八面山古驿道属于郴州骡马古道的一条支线。郴州骡马古道是湘粤古道中最具特色的一段。古代的交通,尤其是货物运输主要依托舟船水路,由于郴州是中原通往粤海最便捷的通道,又雄踞五岭中段,分隔长江、珠江之水,地理位置独特,南北客货运输到此,不得不舍舟下船,或拨夫差,或雇骡马,翻山越岭,到达另一条水道。据史籍记载,古代湘江水系经郴州通往粤北珠江水系的线路主要有三条:东线从郴州汝城县至韶关仁化县,连接沤江与锦江, 货物集散地汝城县为暖水镇,仁化县为城口镇;西线在郴州境内,从桂阳县至临武县,连接舂陵江与武水,货物集散地桂阳县为舍人渡,临武为汾市;而临武以南,又单独有一条旱路到广东连州星子埠,主要是挑盐;中线有两条,一条郴州至临武,一条郴州经宜章至韶关乐昌市,两条线均连接郴江与武水。货物集散地郴州在城内河街、裕后街一带,临武县为汾市,宜章县为县城及白石渡,乐昌市为坪石镇水牛湾。丰水季节,宜章玉溪河小拨船可直达乐昌西河埠,白石渡乐水则一年四季可通船;而枯水季节,则须走旱路到坪石水牛湾下武水。三条线路中,东、西线为支线,中线为主干线。其中郴州至临武线最为古老。至少晚至唐宋,郴临线都是湖广最主要的客货运输通道。《史记》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掠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34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大约是关于郴州骡马古道最早的历史记载。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收服南越;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都是走这条线。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桂阳太守周憬“开武溪,通南海,商船至今称便”,也是整治这条线。韩愈被贬阳山,秦观编管横州,还是走这条线。现临武县汾市乡仍有古驻军遗址和太守滩、韩张岭等地名,以资佐证。而郴州至宜章、坪石这条线,虽然山高路陡,泷急滩险,由于翻越骑田岭,直线距离最短,无论陆路、水路,都较郴临线节省几十公里行程,且有古峤道依托,经过人们不断地疏浚改造,宋元以后,逐步取代了郴临线,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主动脉。以这三条路为主干,枝路纷然错杂其间,构成郴州境内、五岭之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果将这些枝路形容为现在的村道、县道,那么,郴州骡马古道的东西两线就是省道,中线骑田岭古道就是国道,依其运输量而言,甚至可称它为古代的高速公路。需要指出的是,明嘉靖(公元1522~1566)以前,中国对外经商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宁波,福建、浙江方面的货物运输要甚于广东。此后倭寇肆虐东南,朝廷被迫闭关锁国,独留广州港一处对外贸易,以至南货北运,北货南迁,悉由骑田岭骡马古道经过,行旅客商,纷至沓来,甚至广州著名的十三洋行也在郴州设有办事处。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刊行的《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道、咸之世,海舶未通,南货运北,北货往南,悉由此经过。故沿河一带,大店栈坊数十家。客货至,为拨夫,为雇骡,为卸船只,络绎不绝,诚南楚一大冲要也。这种繁荣状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爆发。也就是说,明清两朝300来年的闭关锁国,成就了骑田岭骡马古道一段最辉煌的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结束,大清王朝只得咽下战争失败的苦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五口通商,上海迅速崛起,取代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新式火轮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达全国各地,占尽运力优势。而郴州,尤其是骑田岭骡马古道则昔日风光不再,日见衰微。《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称:及东南氛靖(指太平天国失败),海运既通,百货遂徙而之他,加以陆运濡迟,夫骡偷损,富商大贾悉视郴道为畏途。今昔比较,十一悬殊。河街店栈,落落晨星,仅存数家,且有不能持久之势。这种沉寂的状况持续了七、八十年,随着1934年、1936年湘粤公路、粤汉铁路相继全线贯通,汽车、火车取代轮船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郴州的区位优势再度显现。如今,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武广高速铁路即将竣工,京珠高速复线、厦成、宜连等高速公路也已奠基,正在抓紧施工。仅京珠高速公路日通车量就达4万余辆,郴州又成了我国货物运输最重要的黄金通道。

二、清嘉庆年间,彭状元倡修“骡迹路”

郴州骡马古道又称盐铁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称驿道、峤道,是朝廷修筑的官道。特别是骑田岭古道,由于骡马长年累月的践踏,坚硬的石板上留下了许多深深的蹄印,因此又俗称“骡迹路”。

 

这条路大规模的修筑,始于秦朝。据《淮南子》载: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又据南宋温州人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称: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由此可见,当年秦始皇50万大军谪戍五岭,其中一支军队正是走的骑田岭之道。此后,历朝历代都对郴州骡马古道进行过整治。《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了建武年间桂阳太守卫飒修筑湘粤古道(含郴州骡马古道)的情形:先是含��、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至东汉建初八年�v公元83�w,大司农郑弘以交州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偏泛海而至,风波艰阻,奏开桂阳峤道。清嘉庆年间编撰的《郴州总志》,收录了宋代郴州一位叶通判写的一首七言排律诗《修马坎路》:延袤山路更崎岖,蜀道虽难恐不如。使者久怀谋改易,海仙加意为兴除。凿开怪石人何惮,洗出夷途地有余。安稳不妨驰驿骑,宽平惟称走肩舆。往来尽脱层崖险,陟降谁忧旧栈虚。旬日工夫千载利,好题名姓在图书。马坎路在汝城,为郴州骡马古道的东线。而在郴州民间,则广泛流传着彭京官倡修郴州至宜章九十里大道的故事:说是原来这条骡马古道路面狭窄,清朝年间,有一个姓彭的京官,受皇上旨令,去广东微服私访。他乘着两人抬的轿子,在折岭下的界牌脚,与一顶四人抬的轿子相遇,双方都不肯相让。于是打赌,谁的官小,谁就出钱修路。四人抬的轿子里坐的是宜章县令。双方递过名刺,宜章县令看了,慌忙从轿子里出来,向彭京官打躬作揖,赔礼认错。彭京官幽默地说:“错不在你,在这条路。刚才的赌局要作数哦!”宜章县令很为难,说修路要花巨款,很难筹集到。彭京官说:“你这人好呆痴,我送你八个字,‘官出于民,民出于土’。”宜章县令茅塞顿开,回去就摊捐入亩,很快筹齐了款项,将这条路修成了一条大道。《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称:此路自郴至宜,长九十里,阔皆九尺。嘉庆时,彭修撰浚经此,悯人骡两夫拥挤不堪,乃委宜邑令某为总理,筹款兴修。这也印证了郴州民间的传说。彭浚�v公元1769~1833�w,字映旗,号宝臣,衡山人,清嘉庆10年�v公元1805�w考中状元,之后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年以后,任会试主考官。彭浚这次倡修郴宜古道,正值骑田岭骡马古道的鼎盛时期,是这条古道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整。

 

修路以便民,而修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在劳动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财富相对贫乏的古代,实属不易。所以,古代人把修路架桥建亭看作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予以褒扬,每当道路桥亭完工,都会为之树碑立传。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宜章训导胥文友所撰《新修折岭路碑》称:邑治北三十里,名折岭。邑人由此至郴,凡郴属邻封及各省士夫达两广者,率皆由焉。而商旅经历尤多,盖冲要路也。崎岖险阻,荒榛宿莽,多怪石�f岩,森列蹲踞,巨者如虎,次如豕,锐者如鹭,鳞次参错,高下起伏,逶迤三里许。罔克肩�c,乘则按辔,徒行担负倚杖,遇雨�踬,杖�志阏郏�甚至或不能步,行者病之。嘉靖癸巳,浙之汤溪胡君九峰来令邑事,……遂节俸募工以从事。椎凿怪石,巨者浃旬,小者浃日。突而起者平之,岈而陷者实之,起伏逶迤,随其形势而理焉。中道覆土�L石,高尺余,一顾坦然。平道如长桥,高标如卧龙。肩�c罔扶,乘罔按辔,担负罔杖,雨旬日罔惧。素履者不知其险,初至者以所闻为虚语。……邑之耆老谓公治邑,兴滞补敝,轻徭振乏,善政如兹,宜悉刻诸石以垂不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郴州知州胡星所撰《重修八面山路记》曰:楚南多山,衡岳称最。此外有名不登于舆图,路实苦于行人者,如郴属宁桂之交八面山是也。……第见层峦叠嶂,密谷森林,藓苔积秽而离滑,藤萝蔓延而盘踞。上蹑近天,云雾块然;下临于地,冥迷惊心,不觉目眩胆裂。喟然叹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岂有异耶?偶涉且若此,嗟彼行人,其将奈何?”缘是,归而谋诸属吏,共结善�。……披荆填石,务求宽稳;移置邮递,以增烟火;建造客房,以便憩息。至癸亥春,始得告竣。往来士民,莫不称便。余也抚掌自快,是为记。这些记叙虽然是珍贵的史料,但仅记叙了修路的缘由始末,对修路的艰难过程则鲜有详细记载。1934年湘粤公路完工后,廖家湾路段立有一块《湖南公路局郴宜段工程始末记略》的红砂岩纪念碑,读来令人为之动容:民国十八年一月,湖南第三汽车路局彭工程师卓丞经始建筑郴宜段,土石桥瓮同时并举。是秋,疾疫大作。工人三千,非死则徙。工程无形停顿者三、四月。及十九年六月,良田以北粗砂方运入路,南至宜城路堤略具规模,桥梁方在弯拱砌墙之际,而湘祸频至,长沙连失,政府明令停工。其冬,彭工程师他去,余继为郴宜段保管专员。明年十月,石工程师吉孚来郴开工。又明年,郴县、宜章既已通车,小塘以北路基约成十之八九,桥梁石料已相差无几矣。十一月,又有停工之令。廿二年四月,谢工程师接三再来宜章开工,越时八月,仅乃蒇事。盖郴宜段自开工以来,唯余始终其事,馀则屡易其人,共一百零四华里尔,费时五年之久,死亡三百馀人之多,呜呼,何其难也!方十八年死亡之相籍也,适我湖南筹备并设公路局,新旧忙于移接,当时未予抚恤;辗转变迁,政令不相衔接,请恤成为悬案,死固未归,生亦未安。余既历管廖家湾、石壁下、宜章、小塘等处工程,每过路旁荒冢,辄念孤独嫠妇。工既成,爰为记述一二于此,后之览者有考焉。民国廿二年十二月湘乡王震亨记。这里记叙的虽是郴州近代修公路的情形,但古代修路时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三、郴州骡马古道上流传最广的民谣长期被人曲解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素有陆地、水上之分。陆地丝绸之路经陕甘新疆,穿越茫茫戈壁,连接欧亚大陆,汉唐之际曾盛极一时,两晋以后逐渐衰退,以至最终消亡。水上丝绸之路则分为东、南两线,东线往江浙,前出东海,曾占据海上运输的主渠道,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我国水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时代,可惜在明朝末年因闭关锁国而嘎然中断。唯有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则历经2200余年,至今长盛不衰。而郴州骡马古道作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最特殊的一段,自然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代一代生活郴州骡马古道上的人们,不仅辛勤劳作,繁衍生命,而且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谣,口碑相袭,流传至今,为这条古道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郴州有一句著名的顺口溜,叫做: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是“郴州交通闭塞、瘴疬横行、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其实大谬矣!这句顺口溜,实实在在是郴州骡马古道最古老、最著名的一首歌谣。“船到郴州止,”是指从中原经湘江南下的客货船只到郴州后不能再往前航行,只能到此打止,人货下船,改从骡马运输;“马到郴州死,”是指马被卖到郴州后,一方面要频繁地与驴子交配,生产出耐力好、生命力强、更适合运输的杂交后代---骡子,一方面还要日夜驮运货物。因此马的寿命一般很短,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就会被活活累死。郴州南关上有处地名叫五马坟,就是在那里一次埋葬了五匹马而得名的;“人到郴州‘打摆子’,”是指众多船工、挑夫一天到晚、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钱不多,谓之‘打摆子’。‘打摆子’一语,是郴州人的口头禅,表示无所事事或劳而无功。古代的郴州,北通长江,南达珠江,是湘粤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孔道,极盛时,船只过千,骡马上万,四方宾客云集。人们见面相互问候:“你今天搞了什么?”“你今年赚了好多?”回答则是:“‘打摆子’,没搞什么。”外地人到郴州,满街上都可听到“打摆子”的声音。“人到郴州‘打摆子’,就这样被人们广泛传唱、流传开来。这首民谣正话反说,集中体现了郴州独特的人文地理风俗,表现了郴州人幽默、诙谐的性格,是一首对郴州人文历史的典型宣扬。而现在对这首民谣的曲解,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甚至民国时期才形成的,有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之嫌,与它的本意风牛马不相及。郴州还有民谣唱道:郴州豆腐宜章酒,良田糍粑家家有。挑担赶骡�拥孟校�到头空空两只手。而宜章与坪石交界处,也有一首民谣唱道:转围罗家观,盐箩千百担,三天不出门,饿死一大半。这些民谣与“人到郴州‘打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当时骡马古道上挑夫们确实很辛苦,同时赚钱很少。

 

临武有一首叙事民谣很有意思:李家哥哥真可怜,起早贪黑去挑盐。一根扁担两筐箩,翻山越岭�拥孟小W吡撕枚嘣┩髀罚�逗了好多老板嫌。吃了好多粗糙米,睡了好多屋脚檐。辛辛苦苦日跟日,风风雨雨年复年。扁担当得摇钱树,盐箩当得早禾田。媒婆穿梭厅堂里,哥哥徘徊屋门前。煮碗汤园送哥哥,问他团圆不团圆?这首民谣生动、细腻地体现了挑夫们的日常生活及爱情观念。

 

从宜章到郴州,有一首《九十里大路歌》:一十里慢步悠悠到尧钵,二十里分水河边看风波,三十里折岭陡壁高万丈,四十里两路司口岔平和,五十里良田关卡完官饷,六十里万岁桥亭封八角,七十里登临韩公走马岭,八十里细看屋角对庙角,九十里南关脑上抬头望,郴州城房屋堆起象蜂窝。

 

而从郴州到坪石,也有一首歌谣唱道:泷船头上慢摆舵,沿河码头快下货;裕后街中妇娘喊,南关上头崽跟脚;短打招呼长吆喝,人挑米来骡驮货;两里三里一拱桥,五里十里一亭阁;龙门池上歇脚少,磨心塘边伙计多;香花井旁凉亭坐,来往骡子老数错;好奇石头打补丁,细看屋角对庙角;苏峰来朝走马岭,万岁桥念阿弥陀;良田关卡完官饷,青阳坪里捡田螺;糍粑填口黄泥坳,蛤蟆两路岔平和;麻起胆子过折岭,汗水从头洗到脚;界牌脚下风吹爽,青石板上排排坐;海烦天愁打白念,汗帕丢起把别个;樟桥老庙变新庙,分水后波冲前波;沙坪老街尝火酒,长山古树挂藤萝;潘帅题字野石铺,圣贤留迹在尧钵;宜章城外东长街,找个饭馆打平伙;丹霞迷眼五里冲,一路辛苦浑不觉;人货齐聚水牛湾,各找东家早交割;赚得铜钱两三吊,扯段花布哄老婆。

 

应该说,古代郴州的民歌民谣具有一定影响,以至有的文人也受其感染,参与创作。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作《度桂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特别在明清之际,文人以作《竹枝词》为时尚,有的诗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郴州骡马古道当时的繁荣景象。如郴州《竹枝词》唱道:商贾郴阳辐辏通,骡铃终夜响秋风。小民尽逐锥刀利,长日肩挑大道中;郴南客路湾复湾,岭表千山接万山。妾有心如江水曲,送郎安稳下韶关;五里佛庵五里堂,妾夫在外妾烧香。油灯半载三清殿,香火一龛百蛰王。坪石《竹枝词》唱道: 万人维舟饬蒿橹,衔尾渐进如昏鸦。落帆上岸逛街市,十步九顾长吁嗟。临武《竹枝词》唱道:春风昨夜送春寒,几点桃花夹路看。五日行程姑缓缓,石盘南岭度跚跚;半篙绿水漾春风,无限烟波古渡中。一路沙禽啼不住,数声飞过夕阳东;高寻石径到山巅,襟逗岚光袖拂烟。莫怪谪仙难蜀道,个中已是上青天。桂阳《竹枝词》唱道:带水盈盈绕翠崖,卖盐运米足生涯。莫愁艇子送郎去,一叶轻浮红绣鞋;风波险处妾心寒,骇浪惊涛十八滩。禹帝祠前过归客,频将两字报平安;网得鲜鳞向酒家,蒙泉煎取大滩茶。街前幸遇同心侣,平伙归来日未斜。

 

郴州骡马古道及其民歌民谣,是历史留给郴州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予以格外珍惜。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