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乡土民俗 > 正文
安仁置县由来
更新时间:2018-10-16 22:07   作者:管理员   来源:郴州文史研究会   文档类型:HTML

安仁置县由来

  安仁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安仁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渔猎农耕。安仁灵官镇何古山、安平镇永乐江东岸、永乐江镇排山新丰村细肖古、牌楼乡神州村东阁湾等处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史料记载,安仁春秋战国时属楚,三国时先属蜀后属吴。
那么,安仁置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考证,安仁县名的得来,历经三次更迭。
  从我国历史上看,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县,最早出现于春秋初期。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经相当普遍。在秦以后的二千多年里,县级组织相对稳定。行政区划以州县为主,以州领县,州长官为刺史、太守;县长官为县令,县下设场,再细化为镇、乡、里、村(坊)、保、邻。唐初仅1551个县。
  据考查,  唐朝武德五年(622)置安仁为镇。隶属潭州长沙郡衡山县。那时人口尚少,按人口编制只能设镇。由于当时未设行政统领,可查历史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改为安仁场。辖宜阳、熊耳两乡,场治设宜阳乡(今灵官镇宜河村)境内,隶属衡州衡阳郡。此时,人口发展很快,据清嘉庆《安仁县志》载,后唐清泰二年(935),大将军欧阳抟偕长子赞领兵卫戌安仁场,“后嗣遂籍焉”。置县前后,江西、广东、长沙、常宁、衡阳、茶陵等地人或经商、或做工、或游学、或任职、或寻亲、或避难而落籍安仁者日渐增多,故境内姓氏繁杂,且有“聚族而居”的习尚。在人口较多的姓氏中,周姓是宋建隆元年(980),因始祖周延卿从江西泰和县迁居安仁龙源箫仙寨,故称“龙源周氏”;李姓是南宋淳佑十年(1250),广西盐铁使李明擎因世乱辞官,避居安仁江口洲繁衍的后代。安仁民俗赶分社形成于后唐(923―936)年间,其时,宜阳河与永乐江汇合口彼岸的香草坪(今县城所在地),山青水秀,风景优雅,建有寺庙,供人祭祀。人们习俗“择社日祭神以祈谷”。每逢社日祭神之际,朝拜者络绎不绝,先有捧售香烛纸钱者,继则辅以交易藤索、锄柄、斗笠等小农具之类。后来渐次发展到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市面繁荣,习定成俗,形成集市。宋咸平五年(1002)徙县治于此,  始定每年“春分”“春社”节日在县城南门洲上集市一次,相沿至今。
  宋乾德三年(965)升安仁场为县,是为建县之始,取“仁化安抚”之意。设县治于彭蠡铺(今灵官镇境内),无城垣。属荆湖南路衡州衡阳郡。境内溪清泉洁,江水萦回,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时有1.0273万户,  5.2289万人。全县分设三乡八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
  宋咸平五年(1002),县令高岳奏准将衡阳之浦阳里、衡山之兴德乡划归安仁管辖,移县治于永安铺香草坪(今县城址)。境域增固,外地流入定居者日多。元至顺年间(1330―1333)县内人口增至2.308万户,  9.0716万人。安仁县署设县令、县丞、主簿、主学、县尉各一人。县署位于南正街北端。城区面积约0.25平方公里,有街巷9条,总长2100米,宽2―4米,卵石路面。公共建筑有文庙、宜溪书院、文昌宫、城隍庙、慧日寺、崇真观及宗祠、会馆、亭阁、牌楼等30余处,南门外的文明阁,北门外的珠泉亭分别被列为县八景之一。
  北宋真宗年间(1008―1022),手工业逐渐兴起,手工印刷,刊行《图经》,并已有陶器、纺织等业。随着生产的发展,水上运输繁荣,永乐江沿岸集镇建有多级石砌码头,帆船可直达湘潭、长沙,陆路驿道通往相邻各县。文化教育事业兴起,兴建学宫,之后建有明伦堂、书院,科举及第人才辈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安仁陈亿孙、李龙金、陈庚雷、刘应祥同榜中进士,主考官陈文龙以“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其四”,特撰《进士题名碑记》,创造了安仁历史上同榜四进士的佳话。

(作者单位是安仁县教育局)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