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耒山、耒水的由来 仓颉造“耒”字,特指耒耜、耒山、耒水。 神农氏在湖南桂阳(汝城)乌龙白骑山和城头寨发明了耒耜,后人就将这座山叫做耒山,耒山发源的河流叫作耒水。耒水是湘江主要支流,流经汝城县、资兴市、苏仙区、永兴县、耒阳市、衡南县,至衡阳市珠晖区下游5公里汇入湘江。全长453公里。 二、 耒水的历史沿革 耒水,春秋战国时期称雷水,汉朝之后称耒水。 据史料,汉代以来,郴州就有耒山、耒水的记载。一直延续到民国21年(1932)。 1、 东晋。《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1975-1882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以下简称《地图集》)就标记了耒水从耒河口到源头汝城县境乌龙白骑山。而郴县至永兴之河称“黄水”。 2、 隋唐。《地图集》同样将耒水由耒口标记到汝城(义昌),“黄水”未变;耒水资兴段到桂东称“东江”。 3、 北宋。《地图集》耒水依然标记到汝城乌龙白骑山;耒水资兴段改为“东江”。 4、 南宋。《地图集》,耒水标记到汝城,郴县“黄水”首次改为“郴水”,嘉禾到永兴塘门口称“栖凤水”。 5、 元朝。《地图集》将资兴黄草到汝城的耒水首次改称“东江”,湖广时期,耒阳到汝城河仍称“耒水”,并首次标注“耒山”;资兴到桂东称“资兴水”,“郴水”未变,“栖凤水”改称“桂水”。 7、明清。《地图集》耒阳到汝城“耒山”河称“耒水”;“郴水”、“桂水”未改变;东江到资兴河流称“资兴水”,资兴滁口到桂东河流称“沤江”;永兴便江到资兴称“东江”。 8、赵远光回忆:到汝城与桂东第二次分县时(1959年),将资兴黄草至汝城耒山河改为“浙水”。 9、1996版《郴州地区志》载:(耒水)从源头到桂东段称沤江,桂东到资兴黄草坪段(汝城境内)称北水,黄草至鲤鱼江段(资兴境内)称东江,永兴境内段称便江,入耒阳境后称耒水……其中主要支流有浙水、资兴江、郴江、程河、西河、淝江等。耒水最长支流西河,发源于郴县后鼓山西麓至永兴西河口,故称西河,全长136公里;耒水第二支流浙水全长97公里,发源于汝城乌龙白骑山(即道士山、白云山)。 三、耒山的史料考证 1、志书类史料。如《前汉书・地理志》:“耒山,耒水所出。” 《汉书・地理志》:“耒水源出桂阳县南耒山。山南水入广东,山北有二源,西北合流会屋岭水。”“桂阳郡郴县: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南入湘。”耒山俗称之白云、道士两山,不过一以形言,一以色言耳。 《明史・地理志》:郴州桂阳县(今汝城)“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会于郴水。” 《元和郡县志》:隋卢阳县,天宝元年改为义昌,县治近城头寨。 《通志》所谓耒山,即白云、道士两山。 《清一统志》:乌龙白骑山,在县南五十里。 《汝城县志・舆地志》:汝城山川,古鲜记载。自汉置郴县,而耒山、耒水始传。郦注桑经,而乌龙、白骑始著。“县南面五指峰,高耸入云,为县境内最高峰;分界岭、白云山、道士山合称耒山,其形似耒,首尾望之,可得其仿佛。耒山又名乌龙白骑山。据《太平寰宇记》载‘远望之,有黑石如龙,白石如马,两石罗列,故名。’” 2、游记类史料。《水经注》云:“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耒水:《舆地广记》云:‘桂阳县有耒山,耒水所出也。东北过便县、耒县及酃县。’”“耒山:在桂阳县南十里,四面孤绝。《汉・地理志》云:‘郴有耒山。’《寰宇记》云:‘耒山在郴州’。” 《湘川记》云:汝城县东,有乌龙白骑山,远望似城,有�\石如龙,白石如马罗列,号曰:乌龙白骑山。 《湘中记》:乌龙白骑山,远望有黑石如龙,白石如马,两面罗列。故名。 3、地图类史料。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七,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第一版,就将耒水之源头耒山标注在汝城县南。 4、词典类史料。《辞海》(1936年中华书局印行)耒水:“在湖南省境,源出汝城县南耒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耒山在湖南汝城县南十里,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耒山,耒水所出。耒水出湖南汝城县南耒山。 四、汝城境内耒水的史料记载 1、地理古籍的记载。汉桑钦《水经》卷三十九记述了耒水:“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北过其县之西,又北过便县之西,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又北过酃县东,北入于湘。” 《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耒山,耒水所出。 《水经注》以汉桑钦《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详细记述了耒水:“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左注湘水,谓之耒口也。”“耒水发源乌龙白骑。”“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应为南)乌龙白骑山。” 2、游记类史料。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郴为湘楚之上游也。” “耒水:《舆地广记》云:‘桂阳县有耒山,耒水所出也。东北过便县、耒县及酃县。’”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云:耒水出桂阳(今汝城)县南五里耒山下,西北至兴宁县(今资兴),胜小舟;又五十里至江东市,胜大舟;又三十里至此(指郴口)。 3、志书类史料。《通志》:耒水,源出桂阳县南耒山,山南水入广东,山北有二源,西北合流会屋岭水(源出屋岭山)、渌水(源出白云山)。《明史・地理志》云:郴州桂阳县:“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会于郴水。” 历代《汝城县志》对耒水做了详细地记载:耒水,出乌龙白骑山。有三源:中出分界岭入粤,东出道士仙,西出白云。至龙虎洞,以次会焉。还记载了汝城境内与耒水相关的碧溪水、鲁塘水、屋岭水、铁炉水、秀溪水、官桥水、县前水、津江水、甲亨水,荷塘、芙蕖、山店江水、延寿江、冬芒江、蕉坪诸水、秀水、上章水、东山水、耒洞水、策水等。 综上所述,耒水:源于乌龙白骑山(耒山)――会屋岭水――龙虎洞――秀溪水――官桥水――天马山(城头寨)――汝城县前水――予乐湾――两水口――滁水――东江――资兴水――郴江口――永兴便江――耒阳――衡南――衡阳――湘江。 五、耒山、耒水的传说 1、神农后裔变耒山 相传神农氏后代生下仲真、仲魁、仲良三兄弟,他们在白云仙锯木加工耒耜。一天,兄弟三人锯了半天木,饥肠漉漉,可又没什么东西可充饥。他们发现一棵桃树上还有一个鲜红的桃子。两个刁钻兄弟抢先各吃了桃子的一半,另一个兄弟只好吃桃核仁。兄弟三人吃下桃子后,都成了仙,飘然而去。其真身化为三座石山。吃核仁的兄弟化为了最高的石山,这就是白云仙顶上的锯板岩。这三座石山活像一个睡着的“耒”字。故民国《汝城县志》云:“县南面五指峰,高耸入云;分界岭、白云山、道士山合称耒山,其形似耒,首尾望之,可得其仿佛。耒山又名乌龙白骑山。据《太平寰宇记》载‘远望之,有黑石如龙,白石如马,两石罗列,故名。’” 2、六月六祭田祖祀先农 有一个峨嵋道士云游到耒山,发现锯板岩穿云雾、托朝日、擎夕阳,是个修道练丹的好地方,于是在山顶上修建了白云祠。山顶常年白云缭绕,仙气缥缈,阴晦晴暝,景色各异,山因祠名,就叫白云山。曾传唐朝景泰禅师坐禅于此,蒋安期在此山飞升。白云仙殿前有月井泉,泉水清澈见底,甘甜诱人,饮之益寿,周边百姓称之为“仙水”。 每逢夏历6月6,白云仙观都要举行祭祀先农神农氏仪式。湘粤两省方圆数百里善男信女云集于此,祈福许愿,渴求风调雨顺,至今蔚然成风。《汝城县志》载:六月六“乡村迎神祈丰熟。农人携香烛、酒肴祀田祖,遂视阴晴占丰歉。俗有谣云:‘年岁熟不熟,但看六月六;六月六日晴,犬豕不食粥。’” 3、舞龙庆丰熟 据传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白云仙殿的六月六祭田祖和祭先农活动。众多善男信女云集白云仙殿,祈求风调雨顺,虔诚朝奉。但是,该殿地处偏远,又十分狭小,接纳不了成千上万祈福许愿的香客。后人便在县内各地筹建先农坛、神农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马神庙、雩祭坛、四祭坛、厉坛、回龙仙等等。 六、建 议 为了传承耒山耒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朽的人文精神,建议: (1)将汝城境内的浙水河复名为耒水; (2)恢复汝城县城头寨的神农庙; (3)在炎汝高速出口处创建神农公园及神农制耒的雕塑; (4)将白云山、道士山、城头寨命名为耒山; (5)在耒山筑神农氏发明耒耜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