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天空湛蓝如洗。
走进北湖区石盖塘街道江源小区,一切都显得和谐美好。
“你们进来坐坐啊!”一位老奶奶热情招呼着,毫不认生。跟这个小区的许多人一样,老奶奶是江源水库的移民,善良且热情。
“搬过来好多年了,我们日子过得好嘞!”老奶奶李启明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
多年来,我市在解决移民居住安全问题、新建水库移民安置、移民产业发展和移民培训等方面,大胆创新,奋力开拓,取得了骄人的成效。2009年开始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工程,2009年举办了全省移民产业工作会议,2010年开始推行新建大中型水库“实物补偿、城镇安置”模式,2014年举办了全省移民培训工作会议。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又与岁华新。
跟上面这位李奶奶一样,移民们通过搬迁,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画卷徐徐展开。
搬迁,是告别更是新生
在郴州的移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想富,修水库;要脱贫,变移民。”这句话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但也确实代表了大部分移民的心声。
“实物补偿,城镇安置”,我市采用的这种移民安置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
创新,始于2010年的桂东县。该县沤菜水库创新采用“长效实物补偿,城镇集中安置”的模式。随后,江源水库、桃源水库、莽山水库的移民安置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先说说什么是“实物补偿”。该补偿方式一改过去对淹没实物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实行有土安置的方式,不局限于对淹没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和附属设施、旱土、林地(林木)实行一次性补偿,而是对水田实行长期固定实物补偿,以每亩水田每年580~600公斤稻谷为标准,按当年国家收购价格折算成现金进行补偿。这份收入,每年10月份通过惠民“一卡通”打入移民户存折。这种补偿方式确保了移民群众失地不失粮,彻底解决了移民群众长远温饱问题。同时,可以让移民劳动力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使之拥有更多的时间抓经济收入,为移民群众安居乐业、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来说说“城镇安置”。
郴州市委、市政府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把新建大中型水库移民确定为进城安置,选择当地最好的土地安置移民。桂东沤菜水库和桂阳桃源水库的移民安置在县城;江源水库移民分别安置在北湖区石盖塘街道和苏仙区良田镇;莽山水库移民安置在国家级森林公园莽山旅游景区附近,让移民享受到当地的旅游发展红利。
移民进城后,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出台政策让他们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保等政策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移民真正变成了市民。同时,城里的安置房大幅提升了移民的财富积累。桂阳县桃源水库移民,搬迁前居住在距县城60多公里外的偏远山区,至2017年10月,88户库区移民全部搬迁至县城里的桃源新村。“从山沟沟搬到县城来,老家的房子值不了几个钱,新房的成本是每平方米650多元,现在市场价达到了每平方米3400多元,净赚了几十万元。”桃源水库移民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沤菜水库移民新村第一层门面已经利用92间共8600平方米,门面经营收入和租金收入可观。2013年至2014年,沤菜水库移民陈春山等4名45岁以上的“老光棍”用明亮、漂亮的新房,迎娶了美丽的新娘。
新家,有机遇更有活力
走进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1组,映入眼帘的是数十栋排列整齐的漂亮小洋楼。2015年,塔水村1组抢抓新农村建设的机会,由村民自筹和政府补贴,经统一规划,建设了造型一致的乡间楼房。北湖区移民部门对该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在村里修建了篮球场、公共厕所、水井等,村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如今,塔水村1组已成为我市一个高颜值的“网红”民宿村。
塔水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我市用好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创建移民美丽家园的一个生动写照。
据郴州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6年起,我市推进落实移民后扶20年计划,全市移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管好、用好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扎实开展移民避险解困工程,不断补齐移民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移民优势产业,推动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频共振,切实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让移民群众享受乡村振兴成果,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何亚奎是汝城县龙虎洞水库移民,在政府支持下,不但有了近200平方米的新居,还有了一个面积18亩的翠冠香梨园。“今年梨园进入丰产期,预计可产优质翠冠香梨2万余公斤,产值近20万元,等钱到手了就去添置一台50英寸彩电和一台轿车。”何亚奎欣喜地说。
陈哲祥是江源水库板田脚村的老支书,见证了水库修建的整个过程,也见证了村民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水库所在地是100多亩的水稻田,村民没有什么其他的工作机会,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而新的移民安置点设置在工业小镇石盖塘,工厂较多,交通条件便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现在生活好了,交通便利,房子可以出租,收入来源更多了,收益翻了一番。”陈哲祥说。
这样的变化同样发生在龙潭新村。
位于苏仙区白露塘镇的龙潭新村,2000年8月31日迁入了首批来自重庆忠县的三峡移民共计703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三峡水库移民集中安置点。
多年来,党委、政府给予龙潭新村殷切关注,竭力加快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水渠和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治坡、建设安全饮水设施。
2020年10月,苏仙区库区移民事务中心拨付80余万元移民资金在村里修建休闲文化广场,2021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除此之外,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移民就业,村里计划对外招商建设重庆火锅城,发展地道的重庆火锅及重庆小吃,为三峡移民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据初步统计,我市自2009年启动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工程,在全国首开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先河以来,全市共投入7.48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工程,4.5万多名居住困难的移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新建10户以上移民集中安置点182个,移民的获得感得到了极大满足。
致富,靠产业更靠特色
移民住下来了,还要能致富。
走进苏仙区许家洞镇兰王庙村,62栋新楼房俨然矗立在兰王庙湿地公园旁,与两岸葱茏林木、潺潺流水组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画卷。
据村民介绍,村里在1969年迁入了20多名长青水库移民,1975年又迁入80多名欧阳海水库移民,共计100多人。
现在,兰王庙村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还带动了村里的水果种植产业发展。
果农肖钧允在村里种植了180亩葡萄,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他说,这几年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房子新、环境美,还把柏油马路修到了果园,自家果园的葡萄产销不愁。
7月28日,套塑料袋、贴标签,十几个村民正在进行葡萄包装工作。“我们的葡萄跟市面上其他葡萄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在口感上,会比一般的葡萄更加甜。”肖钧允介绍,基地每年葡萄产量10多万公斤,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资兴市清江镇黄嘉村居住着很多移民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移民安置区的自然条件较差,移民的底子较薄,欠账较多,移民村组发展严重滞后。
为解决移民生活困难,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发展,黄嘉村以果树种植产业为突破口,建设黄嘉村黄桥五、六组精品果园,确保移民群众持续增收。全村现有柑橘3000多亩,枇杷、桃子、李子、杨梅等小水果700多亩,农家乐5家。走进清江镇黄嘉村黄守勤的家中,只见他和妻子正在整理刚刚从果园里摘回来的鹰嘴桃,他说:“自从发展柑橘等水果种植,我每年都有大约20多万元收入。”
从2016年至今,全市共提质改造移民特色产业基地256208亩。同时积极推广贷款贴息、量化入股、以奖代投、电商运费补助、星级农庄补助、“三品一标”认证补助等扶持方式,激活移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品质,拓展销售渠道。
对于移民中的贫困户,全市共投入专项特困移民扶贫资金4050万元,采取“一户一策”精准扶持的方式,为特困移民量身定制帮扶项目,帮助7768名建档立卡贫困移民脱了贫。
丰碑屹立,历史不会忘记;精神永存,激励世人前行。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市移民工作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移民群众利益为重,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做好“稳得住、能致富”这篇大文章,让利民惠民的和谐阳光洒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广袤的田畴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