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经济建设 > 正文
郴州・汝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23-08-09 11:20   作者:郴州市统计局   来源:郴州市统计局   文档类型:HTML

郴州・汝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具考验、极富成效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稳定任务、反复冲击的新冠疫情、重涝长旱的极端天气,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焦“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十大重点工作”和“十大变化”,做实“稳进谋攻”,全力打造“红色沙洲、温泉之都;中国汝城、幸福边城”,闯创干拼,奋楫争先,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一、综合

根据全市统一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08.1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9.86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58.67亿元,增长5.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7.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2%。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4.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5万人,乡村人口18万人,城镇化率47.29%,比上年提升0.3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473人,出生率为5.76‰;死亡人口2936人,死亡率为6.83‰;自然增长率为-1.0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2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2%。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7569万元,增长10%。粮食种植面积33.9万亩,增长0.2%。其中,稻谷种植面积 23.33万亩,下降0.2%。油料种植面积6.64万亩,增长4.1%。蔬菜种植面积16.17万亩,增长2.3%。水果种植面积5.62万亩,增长3.3%。茶叶种植面积2.46 万亩,增长2.1%。

全年粮食产量14.51万吨,减产1.1%。其中稻谷产量11.32万吨,减产1.0 %,玉米产量1.73万 吨,减产1.4 %。

 

全年油料产量8409.8吨,比上年增产13.7%。蔬菜产量31.49万吨,增产2.4%。水果产量4.05万吨,增产4.8%。茶叶产量465.81吨,增产4.9%。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6万吨,比上年增长7.43%。其中,猪肉产量3.63万吨,增长7.08%;牛肉产量0.02 万吨,与上年持平;羊肉产量0.01万吨,增长29.3%;禽肉产量0.1万吨,增长11.1%。禽蛋产量0.91万吨,下降1.1%。家禽出栏62.94万只,增长9.6%。年末生猪存栏33.05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9%;全年生猪出栏49.44万头,比上年增长4.4%。全年水产品产量1153吨,增长3.5%。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634个,家庭农场53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个数4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05万亩,秸秆还田面积3.27万亩。

全县农村用电量6272.95万千瓦时,增长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50万吨,下降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1%;股份制企业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2.2%,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2%。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下降5.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9.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9.7%,食品制造业增长17.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9.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2.2%,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下降13%,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1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4%,医药制造业增长35.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7.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8%,汽车制造业增长3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4.09亿元,增长12.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亿元,增长3.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0.53亿元,增长1.92%;股份制企业2.98亿元,增长2.41%;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2.66亿元,增长5.56%;微型企业0.51亿元,下降10.5%。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6.8%,比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4.8%,比上年末增长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600万元,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5%,比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671.9万元,增长1.1%。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8.77万吨,增长2.7%;稀有稀土金属矿1.23万吨,增长1.7%,其中钨精矿折合量(折三氧化钨65%)1.21万吨,增长1.3%,钼精矿折合量(折纯钼45%)211.5吨,增长31%;建筑用天然石料2.23万立方米,下降2.5%;大米1.55万吨,增长11.5%;熟肉制品1348.7吨,增长19.1%;米制半成品4830.4吨,增长5.3%;精制茶622吨,增长25.6%;手提包(袋)、背包789.1万个,增长31.2%;人造板1.03万立方米,下降1.6%;商品混凝土21.89万立方米,下降38.7%;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15.14万平方米,下降22.6%;石墨及碳素制品333.3吨,下降41.6%;仲钨酸铵1962.23万吨,增长27.9%;印制电路板29.93万平方米,增长7.8%;自来水生产量2023.4万立方米,增长20.9%。

表1  202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

计量单位

2022年

比上年增长(%)

铁矿石原矿

万吨

8.77

2.7

稀有稀土金属矿◇

万吨

1.23

1.7

  其中:◇钨精矿折合量(折三氧化钨65%)

万吨

1.21

1.3

     ◇钼精矿折合量(折纯钼45%)

211.50

31.0

建筑用天然石料

万立方米

2.23

-2.5

大米

万吨

1.55

11.5

熟肉制品

1348.70

19.1

米制半成品

4830.40

5.3

精制茶

622.00

25.6

手提包(袋)、背包

万个

789.10

31.2

人造板◇

万立方米

1.03

-1.6

  其中:◇胶合板

万立方米

1.03

-1.6

竹地板

万平方米

22.18

-10.8

家具◇

万件

14.61

57.8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21.89

-38.7

万块

23127.70

5.0

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

万平方米

15.14

-22.6

石墨及碳素制品

333.30

-41.6

仲钨酸铵

1962.23

27.9

印制电路板

万平方米

29.93

7.8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2023.40

20.9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32万平方米,下降15.1%。其中新开工面积60.56万平方米,下降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51万平方米,增长8.1%。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4.6%;金融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8.6%;房地产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2.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8.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5.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13.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7.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550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25公里。年末机动车保有量8.65万辆,其中汽车3.69万辆,摩托车4.92万辆,农用运输车276辆,挂车82辆。本年新注册汽车4904辆。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450.46万元,比上年增长29.7%。电信业务总量2.43亿元,增长17.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5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0.17万户,其中本年净增4.6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9.92万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城镇40.58亿元,增长2.2%;乡村2.07亿元,增长8.5%。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37.75亿元,增长2.7%;餐饮消费额4.9亿元,增长0.5%。

 

全年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10.46亿元,增长14%。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6.2%,饮料、烟酒类增长1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1.6%,化妆品类增长11.6%,日用品类增长6.3%,五金、电料类增长1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3%,中西药品类增长20.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5%,家具类增长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5%,汽车类增长0.9%。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3%。按经济类型,国有投资增长15.2%,非国有投资增长35.7%,民间投资增长20.3%。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增长29.9%,国有企业增长3.1%,私营企业增长28.5%。按投资方向分,工业投资增长33%,民生投资增长49.1%,生态投资增长131.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4.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4.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下降93.6%,第二产业增长33%,第三产业增长60.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09亿元,比上年下降42.1%。其中住宅投资6.26亿元下降40.8%。商品房销售面积31.64万平方米,下降6.4%。其中住宅30.32万平方米,下降7.9%。商品房销售额15.38亿元,下降16.2%。其中住宅14.79亿元,下降17.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1万平方米,下降44.3%。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4.4%。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个,合同使用外资金额450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1万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实际到位内资97.31亿元,增长16.8%。引进2亿元以上境内省外项目数11个,增长22.2%。引进2亿元以上境内省外资金36.1亿元,增长37.8%。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2亿元(扣减留抵退税),比上年增长4.7%。地方财政收入5.64亿元,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4.4亿元,增长10.3%;非税收入1.24亿元,增长10.2%。上划中央“两税”1.83亿元(扣减留抵退税),下降4.87%。上划中央所得税0.82亿元,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09亿元,增长6.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2亿元,增长18.7%;教育支出6.97亿元,增长5.8%;科学技术支出0.22亿元,增长2.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亿元,增长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6亿元,增长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72亿元,增长0.6%;节能环保支出0.99亿元,增长0.9%;城乡社区支出0.78亿元,增长88.5%;农林水支出5.63亿元,增长0.7%;住房保障支出1.45亿元,增长70.6%。

 

表2 2022年财政收支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减留抵退税)

亿元

9.02

4.7

#地方收入

亿元

5.64

10.3

 #税收收入

亿元

4.40

10.3

  非税收入

亿元

1.24

10.2

 上划中央“两税”(扣减留抵退税

亿元

1.83

-4.9

 上划中央所得税

亿元

0.82

1.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亿元

36.10

6.2

#一般公共服务

亿元

2.72

18.7

 教育

亿元

6.97

5.8

 科学技术

亿元

0.22

2.6

 文化体育与传媒

亿元

1.40

8.9

 社会保障和就业

亿元

6.76

2.0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亿元

4.72

0.6

 节能环保

亿元

0.99

0.9

 城乡社区

亿元

0.78

88.5

 农林水

亿元

5.63

0.7

 住房保障

亿元

1.45

70.6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4.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其中住户存款145.38亿元,增长1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2.11亿元,增长16.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4.49亿元,增长12.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2.11亿元,增长16.9%。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11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寿险1.06亿元,下降5.9%;健康险8506.06万元,下降13.2%;人身意外伤害险233.1万元,增长7.1%;财产险1.17亿元,增长15.8%。原保险赔付支出1.09亿元,增长6.2%。其中健康险3754.24万元,下降0.6%;人身意外伤害77.1万元,增长69.2%;财产险5775.75万元,增长8.3%。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6元,比上年增长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8元,增长5.7%。城镇居民按类别分,工资性收入21784元,增长6.1%;经营净收入1968元,增长2.8%;转移净收入1440元,增长4.6%;财产净收入2816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3元,增长7.6%。农村居民按类别分,工资性收入7917元,增长8.3%;经营净收入2181元,增长3.9%;转移净收入3752元,增长8.8%;财产净收入223元,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9,较上年缩小0.04。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19元,比上年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93元,增长4.8%,其中食品烟酒6058元,增长5.1%,教育文化娱乐2270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112元,增长6.0%,其中食品烟酒4639元,增长5.6%,教育文化娱乐2357元,增长4.2%。全县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其中城镇为27.8%,农村为28.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1.74平方米。

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2753人,增长0.5%。其中参保职工人数17937人,下降0.4%;离退休人数4816人,增长3.9%。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407人,增长0.1%。其中参保职工人数9857人,下降1.6%;离退休人数4550人,增长3.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6961人,下降0.9%。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9080人,增长3.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4003人,增长8.1%。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2276人,下降2.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93人,增长1.5%。其中职工13192人,增长0.02%;退休人员6901人,增长4.4%。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3192人,增长0.02%。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6887人,下降6.4%。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827.85万元,下降0.1%。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156846人,增长21.5%。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5171.50万元,增长65.3%。

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360张,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数215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4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45.6万元,增长17.0%。筹集福彩公益金1174.23万元,增长54.3%。直接接收社会捐赠58.2万元,下降15.4%。新改建公办养老机构1所,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90张。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签订技术合同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18亿元。授权专利184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工矿企业授权1件。

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1613人,在校生3446人,毕业生991人。普通高中招生数3803人,在校生11187人,毕业生3133人。初中学校招生数6389人,在校生19397人,毕业生6249人。普通小学招生数5087人,在校生34138人,毕业生6323人。特殊教育招生数10人,在校生105人,毕业生1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071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5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各类民办学校数65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7243人。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7647万元,增长0.5%。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447.8万元,增长2.3%。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生4478人次,增长2.3%。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785.04万元,增长2.4%。中职免学费资助中职学生6542人次,增长2.4%。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613.75万元,增长7.7%。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65%。有线电视用户1.87万户,下降10%。

全县共有旅游等级区(点)9家,其中4A级及以上3家。全年旅游总收入70.38亿元,增长3.9%,国内旅游人数667.73万人,增长1.8%。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27个,其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8个,村卫生室256个。卫生技术人员208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81人,注册护士932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9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7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416张,乡镇卫生院21个,床位数1071张,卫生技术人员609人,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85张。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全县体育场地1467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体育场、小运动场、田径场)1380个,游泳池(游泳跳水场馆)6个,各种训练房(综合房及专项训练房)1个。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5.5万人,增长9.7%。全县开展全民健身项目6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3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2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2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52.91万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76公顷。

全年森林覆盖率73.49%,活立木蓄积1377.68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1067公顷,完成荒地造林面积182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面积2200公顷。自然保护地个数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地面积1.92万公顷。

初步核算,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26万吨标准煤,下降5.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2.41万吨标准煤,下降8.1%。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合计4.26万吨标准煤,下降5.4%。其中原煤1.05万吨标准煤,下降42.8%;天然气(气态)21立方米,增长222.5%。规模工业发电量10.92亿千瓦时,增长17.2%。全社会用电量5.7亿千瓦时,增长9.3%。其中工业用电量1.78亿千瓦时,增长9.6%;居民生活用电量2.21亿千瓦时,增长8.0%。

全县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10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1个。

全县年平均气温17.3℃,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2℃,冬、春季平均气温正常,夏季平均气温偏高、秋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3月、8月、11月气温突破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年降水量1792.4mm,较历年平均值偏多217.7mm,属正常年份,但时空分布不均,冬、春、秋降水量正常、夏季偏多,9月、10降雨量刷新历史最少值;年日照时数1417.9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少169.9小时,属正常年份,冬季不足,春、夏秋季日照时数正常。

全年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2起,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死亡2人。万元GDP事故死亡人接近0人,煤矿百万吨死亡0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等数据来郴州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造林面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林业局;新增农田灌溉面积、水利建设数据来自水利局;公路运输、水运、高速公路里程、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民用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交警大队;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统计部门;电信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数据来自市统计部门;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汝城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县金融办;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城乡低保、社会服务数据来自民政局;用电量数据来自郴电国际汝城分公司;外贸数据来自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内资、外资、技术合同数据来自投资促进事务中心;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体育、电视、广播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医疗卫生、出生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局;国土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局;平均气温数、降雨量据来自气象局;燃气用户数据来自城市管理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