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历史沿革 > 正文
古埠茅坪寻访记
更新时间:2023-08-09 11:25   作者:段飞鹏   来源:   文档类型:HTML

古埠茅坪寻访记

北湖区华塘镇茅坪村有史可查,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洪武元年戊申岁(1368年),元武宗女儿奇渥温公主,为避战乱,随夫许忠举家由江西南昌徙楚来郴,始至高岱,后居梨园。元朝皇亲国戚初来郴州时隐姓埋名,深居简出于西河不起眼的高岱。若干年后,硝烟散去,明朝开国,社会趋于稳定。元朝驸马许忠后人,利用奇渥温公主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在西河沿岸广置田产、山林。鼎盛时,西河两岸上至招旅、下至荷叶坪,上万亩良田、山林,均归于许氏家族名下。而茅坪在梨园与高岱之间,西河两岸大多田土、山林属梨园许氏家族所有。

当时的茅坪是无名村,到此居住的都是佃农。他们来自西河附近的农民,姓氏杂乱,以张、周、陈、洪为主。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郴州李氏重修族谱记载:明末清初,桂阳县下竹中一支李姓家族,翻山越岭迁徙到西河流域的石廊下,发现河东岸这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森林郁郁葱葱之地,于是在此安家。他们拓荒开田、挖渠引水、种田养禽,过着与世无争的清静日子。若干年后,定居在石廊下的李氏族人开枝散叶,分支迁居于河西岸,并在此开垦田土,与许氏家族的佃农和睦相处。

万年西河,百里画廊。西河高岱至茅坪、梨园段,河面宽阔,河水清澈,水流平缓,它既滋润着两岸肥沃田土,又是古时进出郴州的主要水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迁徙来茅坪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清嘉庆人口普查,官府来人问村名。村中老者机智,联想初来拓荒时荒野茅草丛生,洼地水草肥美、鹭鸶翩跹,随口说“叫茅坪”。茅坪村就此被官府登记在册。村头有一古老渡口,当地百姓习惯叫“茅坪头”。据《嘉庆郴州总志》记:“吉阳乡统居村凡三十六,茅坪为其一。”

茅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民风淳朴,村民在此繁衍生息七百余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对面为兵江山,村后北山为锯木冲,元朝奇渥温公主就葬在锯木冲凤形,古墓至今仍保存完好。西南分别为虎心、猫心、倒地木心山。

村头古老渡口虽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良好。村中晚清民居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临河而居。遥想当年商贾、旅人客居茅坪,千顷良田、烟雨西河、绵延山峦尽收眼底,确实让人流连忘返。

村中有一突兀山丘,占地百余亩。丘陵之上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村民称其为“宝珠”。伫立茅坪渡头眺望,青翠茂盛森林笼罩山丘,宛若硕大天然翡翠镶嵌其中。村北有四棵近三百年的古柏,至今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近年来,茅坪村先后荣获“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等荣誉称号。现在的茅坪村,伴随着北湖区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十大古村之强劲东风,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橹声悠悠

郴州没有大江大河,但郴江、西河连接耒水,可通江达海。

百里西河,连通桂阳、北湖、苏仙、永兴,滋润万亩良田,串联千家万户。

古时的西河,是郴州重要水道。商贾、旅人出入郴州,百姓生产生活,学子进京赶考,游子回乡省亲,本地粮食、山货、木材外运,外埠商品进郴,大多由耒水转郴江或西河上岸后,再一路南下,直抵两广。

茅坪在西河中段,西河百回千转流经此处后,河面宽广,水流平缓,静水流深,十分利于舟行。明清时期,茅坪(即茅坪头)是西河沿岸众多码头最佳停泊点之一。

春夏两季,西河水满,碧波荡漾,烟村镶嵌两岸,沃野千里,绿意盎然。乌篷船满载货物,从永兴塘门口进入西河水道,一路逆流而上。百舟竞渡,河水奔腾。摇橹声、撑杆声、水流声、鱼跃水面声,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奏出和谐、优美的交响曲。

乌篷船行至茅坪,河面宽敞起来,水流不再湍急,撑船人不用再奋力摇橹、撑杆。河风吹拂脸颊,凉爽沁心。撑船人轻轻摇曳橹桨,观白鹭翩翩起舞,闻布谷、燕子山间、枝头呢喃;或摘下斗笠,一手掌舵、一手叉腰,静静欣赏茅坪两岸田园风光。

明清时的茅坪头渡口,河面上百舟汇聚、橹声悠悠,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而码头上则是商贾云集、客来客往,热闹非凡。如此江南,胜似苏杭。


Copyright 2008-2018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16657号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云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