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历史沿革 > 正文
寻找最后的马帮
更新时间:2022-09-18 18:14   作者:史纯华   来源:   文档类型:HTML

寻找最后的马帮

10多年前,桂阳《蓉城》杂志刊登了《最后的马帮》和《大山深处的孤岛学校》两篇文章,作者详细记录了地处桂阳县大山深处的增源村,靠马匹来驮运物资与外界联系、增源小学一个老师与25个学生的艰辛故事。10多年过去了,增源村通上水泥路了吗?马帮还在吗?村小的师生如今怎么样了?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带着各种摄影装备再去增源和大源实地探访,去寻找那最后的马帮……

欧阳海镇的增源村位于大山深处,与和平镇的大源村一山之隔。由于山多田少,两个村虽然只有数百户人,却分散居住在数十平方公里的茫茫大山深处。据熟悉村子的人说,光增源村就有20多个村组,100多个居住点,到底有多少个居住点,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最少也有100多个吧”,居住在增源水库边上的一位大爷告诉我们。

由于山高路陡,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目前还有很多自然村组没有修通水泥路,山上很难见到一栋现代化的房屋。大部分村组依然是一栋栋黄色的土坯房,有些保存完好,有些已经坍塌,部分村组似乎与世隔绝,被人遗忘。这让慕名而来的我们觉得很是好奇和惊讶,感觉来到了世外桃源。

增源村与大源村共同拥有着这座大山,山上竹海茫茫,两个村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的房屋及方言都极为相似。以前村民到山上放牛,牛有时会翻过山头到隔壁村觅食。老乡到隔壁村找到耕牛后,牵着牛回家翻山越岭就要一整天。

大山深处还有很多村庄没有修通道路,村民相互交往需要徒步好长时间才能到达。两个村的村民绝大多数已经外出务工或搬迁到镇上、县城居住,大部分村庄见不到人影。大源村天子地组在广东打工回娘家的李大姐对我们说:“山高路陡、人口稀少,这里还没有通水泥路,一般的车辆上不来,从和平镇上租摩托车回一趟家需要40元钱,一路上遇到陡坡,上车下车就要好几次,遇到下雨天根本不想回、不敢回。由于有家难回,有些村民搬迁后十几年来也不愿意再回家一趟。”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袭,祖祖辈辈进出的山路上只有用马作为交通工具。地处大山深处的增源村通往山下欧阳海镇的山路长达20多公里,狭窄而险峻。以前当地村民把山货运到山外卖,或到集镇买日常用品,依靠的都是马。马是这个被大山封闭的小山村跟外界联系的唯一的交通工具,挂在马脖上的铜铃随着马匹吃力的迈步有节奏地叮当作响,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帮也因此而闻名。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村、通组、通户的水泥路逐渐增加,而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住山上了,很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甚至是无人村。那条承载了太多人回忆的小路已经建成水泥路,即便是这样一个离不开马的偏远山区,马匹也逐渐被汽车、摩托车代替。村民养的马一下子少了很多,整个增源大山,只剩下山顶上75岁的李仁财家养着跟随他20多年的老马。这匹老马格外地听话,他们一家在山上采摘竹笋,又把烘干的竹笋拉到山下出售,全靠这匹马的驮运。这匹马成了他们家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是增源大山里目前仅有的一匹马。

我一路走一路拍,顺着大源水库周边环绕的水泥路小心翼翼地前行,汽车终于开到山上水泥路的终点,停在半山腰一个叫火烧冲的自然村。下车后,呈现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土坯房,大部分房子都东倒西歪成了危房。走遍村里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甚至连一只家禽也见不到,只有两棵参天大树在村口守望。偶有稍好的房屋大门上还挂着锈迹斑斑的门锁,门前的水龙头依然滴滴答答地流着细小的水滴,长满杂草的路面上一地的鞭炮纸屑,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的主人已于不久前离开人世,也许他就是这个村里最后的一位守望者。

从火烧冲村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山下走,来到增源水库大坝,继续驾车沿右边的陡峭山路爬坡,行驶了大约20分钟,车辆再次停在水泥公路的尽头。我们沿着长满杂草的泥巴路艰难地行走,走了约40分钟,来到一个叫高家屋18号的自然村,这里有8栋房子,在这大山上算是比较大的村庄了。这里海拔870多米,但这里还不是最高的居民点,顺着电线杆的方向望去,离这里大约500米的山上还有几栋房子。也许,那里才是增源村最高的村庄。

我沿着长满杂草难以前行的山路,到高家屋零星分布的几个居住点吃力地行走,用手中的相机拍着一栋栋满目疮痍的抖墙屋,或大门紧锁,或因屋后泥石流冲毁。推开一间没有上锁的房屋大门,大厅里数年前的鞭炮纸还没有清扫,一眼就见到神位上放置着两张老人的遗像。房屋里的东西东倒西歪,屋子里头放着铁饭鼎、橱柜上塞满的碗筷,阴暗潮湿的地面和沾满灰尘的家具还是按主人原来的样子摆放着。窗户上插着一把好多年没有使用的塑料梳子,可梳子的主人却已离开多年……

我们继续艰难前行,每人手上都握着一根小竹竿用来按压路上的杂草,一步一步来到6号居民点。高家屋6号和7号、8号房子离得不远,三栋房屋前后相距只有十来米,由于山体陡峭,从6号走到8号要绕道100多米。整个居住点看不到近期有人来过的痕迹,水龙头依旧日夜不停地默默流淌着,只有通往山上的电线杆和墙上的电表比较新,可能是农村电网改造时间不长的缘故吧。

从山上下到半山腰的纸厂里自然村,终于遇到一个刚刚从广东打工回来的大姐。大姐客气地邀请我们喝茶,她告诉我们,自己全家都到广东打工,因为孙子放暑假了,自己才回家一趟,准备把种玉竹地里的杂草清理一下再继续去广东打工……

由于地广人稀,我们连续3个周末先后5次来到大源村和增源村,走了近60个自然村(居民点),总共才见到20多个人。几次遇到都在砍竹子的一个大哥告诉我们:“大源、增源都一样,路不修进来,人到山上就待不住啊。山上的条件太艰苦了,山上唯一值钱的就是竹子,可砍下来也运不出去,哪个年轻人愿意到这里继续生活下来呢?”他们多么期盼自己的村子能通上公路啊!

离开大山,我们的汽车快速地驶上宽敞的公路,辛苦一天的我们此刻心情却无比沉重,既有对坚守大山深处老乡们的敬畏,又有对山区现状的一种无奈。但我坚信,对于大山深处的增源村和大源村的村民,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大山深处他们的家一定会通上水泥路……


Copyright 2008-2018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16657号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云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