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历史沿革 > 正文
湘阴渡镇简志
更新时间:2018-10-22 09:55   作者:管理员   来源:永兴县政府   文档类型:HTML

湘阴渡镇简志

湘阴渡镇

湘阴渡镇因驻地在清代设有官渡而得名。是湘南有名的“鱼米之乡”。

区域概况

位置面积

湘阴渡镇位于永兴县南部。东毗便江镇,南邻苏仙区无里牌镇和栖凤渡镇,西连油市镇、复和镇,北接塘门口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占永兴县土地总面积的3.28%。镇人民政府驻地松柏村,距永兴县城13公里。

建置沿革

唐开元十三年( 725)属长庆乡。明弘洽年间,是长庆乡和金陵乡交错地。清代主属金陵乡后六都,东南部杂居前六都,北端杂居长庆乡八都。民国元年( 1912),将永兴县划分为3镇15区,湘阴渡隶属第一区。民国19年(1930),全县设5个区92个乡,湘阴渡隶属第二区,区驻地湘阴渡。民国27年( 1938),主属龙山乡北端属滩磊乡。1956年设湘阴乡。1958年,湘阴渡属卫星公社中部。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湘阴渡改称湘阴公社。1984年改为湘阴乡。1986年2月25日,改为湘阴渡镇。

行政庆划

新中国成立初的1951年,境域废14个保建立11个乡,即为油塘乡、毛家乡、松柏乡、湘阴乡、桥头乡、山冲乡(山冲、堡口)、荷叶乡(荷叶、南塘)、马家乡(胜利)、夹口乡、滩洞乡、滩头乡,1958年改制为7个生产大队,1961年调为13个大队,1981年,胜利大队分为马家、汉塘大队。1984年,辖区改制为14个行政村。1988年,成立湘阴渡居委会,恢复胜利大队,2010年,成立高矿社区。截至2014年,湘阴渡镇行政区划为高矿1个社区、湘阴渡1个居委会和毛家、油塘、湘阴、山冲、松柏、堡口、胜利、荷叶、桥头、夹口、南塘、滩洞、滩头等13个行政村。

自然环境与资源

自然环境 湘阴渡气候温热雨丰偏旱,年降水量1400 - 1500毫米。地貌组合为丘陵溪谷平原,东部龙王岭为砂页岩山地,总体轮廓北丘南平,地势北高南低。境内西河于湘阴渡镇毛家村扯渡河入境,沿龙王岭西麓北流,集九山河、桥头河等支流之水,境内长17.92公里。全境土壤以平岗紫色土、丘陵低山板页岩红壤为主。植被多见果木、油茶、杉木、松木、杂木、灌木、楠竹、杂竹等,森林覆盖率为55.2%。水土流失面为35.2%,属中等偏重侵蚀类型。

自然资源 境域东北部为二迭系,由石英砂石、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组成,为境内主要含煤地层。境域西北部为三叠系,由深灰、灰绿色泥灰岩和灰岩及钙质泥灰岩组成,主要分布在南塘村。境域南部为白垩系,由红色或紫色的砾岩、含砾砂岩、沙泥岩组成。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砂铜矿。煤分布于胜利、滩洞两村,砂铜矿分布于湘阴村。现存珍稀动物有水獭、河麂、鸢、肥螈、猫头鹰、平胸龟、虎纹蛙等13种。

人口民族

1952年统计,境域总人口为11359人。至计划生育前的1982年,境内总人口达23846人。其间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7g%o。实行计划生育后至2014年,全镇总人口为36000人,其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3.61‰。与计划生育前30年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31.18个千分点。总人口比新中国建立初增长2.17倍,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175人增至554人。

经济发展

经济综述

境域经济,传统主产稻谷、渔业、荼油、煤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市场经济支配,本地效益好的地缘优势得到发挥,永兴冰糖橙、蔬菜、煤炭、建材、冶炼、运输、商贸、饮食等产业全画兴起。煤炭产业一直是湘阴渡的支柱产业,21世纪初,县委作出永碧湘一体化规划后,湘阴渡经济得到快速增长,2008年至2014年,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11月,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新能源工业园正式动工。201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9.7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依次为14.66:49.12:36.22。财政总收入5196.5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1619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16522元。

农业

种植业 境内传统农业素以种植水稻、红薯、蔬菜等。民国30年( 1941),县农业推广所在境内推广水旱二熟连作,并试行套作双季稻。民国32年(1943),县农业推广所在境内推广再生稻。1959年,油塘、毛家等村,长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2008年,中南三泰公司率先在境内流转水田200公顷。2009年,乐活公司在油塘流转水田66.6公顷,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截至2014年,境内流转土地686.67公顷,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其中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家。流转土地6.6公顷以上的农业大户有26户,种植面积13.5公顷以上蔬菜基地3家,提子种植基地2家。201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15公顷,总产量12370吨;蔬菜播种面积766公顷,总产量19117吨。

林业 境内林业以松、杉、楠竹为主,经济林以油茶为主。全镇共有林地3528.6公顷,森林覆盖率55.2%。1985年,县推广油茶更新工程,全镇共更新油茶林1420.6公顷。2003年,部分村民开始流转林地种植冰糖橙。2010年,松柏村民伍贵平在胜利、松卡白村的秀水坳流转林地157公顷,全部种植油茶。截至2014年,境内种植冰糖橙350公顷,种植油荼1061.4公顷。

养殖业 南北朝时,境内已出现稻田养鱼。明代境内池塘养鱼较为普遍。民国25年(1936)年,湘阴渡率先采用杉枝存西河布置卵巢,采集鲤鱼卵,置于鱼池繁殖成功。1964年,国营湘阴鱼苗鱼种繁殖种场(今湘阴渔场)落户松柏村刘家渡。1975年7月,湘阴渡鱼苗鱼种繁殖种场对1300尾草鱼种作免疫实验,11月验收,成活率为97.6%。1976年,在胜利大队的白露、高坪两生产队0.533公顷鱼塘作免疫示范,比未免疫鱼塘增产2.8倍。1980年,松柏大队渡口生产队,34户有30户利用稻田养鱼和培育鱼种,养鱼收入占农业收入的43.7%,户平均渔业收入1850兀,成为稻田养鱼专业村。1982年7月,新华社记者拍摄《稻田养鱼专题》电视纪录片,《人民日报》《中国水产>相继报道这一典型。1984年,湘阴村村主任邓爱国开办0.533公顷水面的家庭鱼苗繁殖场,建有4个孵化缸、1个产卵池,年产鱼苗1500万尾,收入7500元。2007年,滩洞村投资500万元,建立第一养殖场,年出栏生猪8000头。2009年,滩洞村建设第二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0000头。是年,松柏村曹凤祥在松柏村渡口养殖鳄龟,永面面积2.4公顷,年纯收入8万多元。2013年,堡口村村民曹健、黄树龙合资创建飞鸿野鸭养殖场,占地面积1.33公顷,年销售野鸭3万羽。次年,湘阴渔场投入养殖鳜鱼,水面面积8公顷,年投入20万元,年产出60万元。至2014年全镇出栏生猪10.92头,出栏家禽50.33万羽,肉牛2600头。水产放养面积173.33公顷,水产产量650吨。

劳务输出 境内传统副业以就地手工业为主。随着1984年社、队改乡、村新体制运行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主要在附近煤矿、工厂打工,部分村民外出经商。至2014年全镇有8462人从农村到厂矿打工或进城经商,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4.69%。

工业

煤炭业清乾隆十三年( 1748),境内开始有人开采煤炭。民国20年( 1931),滩洞村出现大量无证私营小煤窑。1969年郴州地区在湘阴渡张家岭,投资145万元开办高亭司煤矿。1976年,在马家村枫树垅筹建湘阴渡镇枫树垅煤矿。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后,境内私营、个体煤矿迅速发展,至1987年,有煤矿213家。1989年后,政府强化安全管理,整顿小煤窑,煤炭生产下降。2006年枫树垅煤矿扩建1对新井,年产量提高到4万吨。2012隼对境内煤矿进行整合,合并为12家煤矿。2014年,对境内煤矿再次整合,保留6家煤矿。是年,全镇煤炭总产量30.98万吨。

建筑业 1958年,湘阴建筑社成立。1988年,湘阴建筑队改名永兴县湘阴建筑公司,注册资金520万元,属国家四级资质的施工企业,1995年,湘阴渡建筑工程公司晋升为国家三级建筑施工企业。2002年进行优化重组,马田建筑公司并入湘阴渡建筑工程公司,为国家二级施工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产值达7000余万元,所有中标工程全部经市、县质监站验评为合格工程,其中优良率占48%,实现利税总额672万元。

冶炼业 1958年“大跃进”,工业一哄而起,湘阴办铁厂,建土铁炉80余座。2008年,瑞晶冶炼厂落户松柏村,总投资2000万元,实现年税收500万元。

化工业 1982年,引进中南工业大学和株洲硬质合金厂技术,兴办永兴县化工厂。1985年1月,从北京木材工业研究所引进技术,筹办湘阴化学钙塑厂,生产钙塑、天花板系列产品。因市场行情变化,1987年转产,生产净水剂。是年,永兴县化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年产钨系列产品三氧化钨500吨,1988年获湖南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湘阴化学钙塑厂更名为湘阴净水剂厂,生产净水剂500吨,1991年进行技术改造,1993年完成按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

加工制造业 民国29年(1940)8月,湖南省建设厅官办耒阳造纸厂迁址滩磊乡沙坪里(今滩头村),是当时全县规模最大的造纸厂。1946年,官办纸厂解散,境内只有私营纸槽。1948年,有3家私人开设铁铺,加工锄、耙、犁等小型农具,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立湘阴公社铁木社,有职工34人,以生产小型农具为主。1958年,湘阴公社开办造纸厂。1983年,湘阴铁木社贷款45万元开办炉渣砖厂,利用锅炉废渣配合少量石灰、水泥在蒸汽养护下制成产品。1986年因经营不善停办。1998年,境内相继在西河沿岸的毛家、油塘、胜利等村开办沙场4家。年产河沙13000吨,卵石16000吨,产值210万元。2005年,李体旺投资600万元在荷叶村伍家坪组兴建振兴纸业公司,年产纸50吨,盈利300万元,2010年,因西河整顿,振兴纸业关闭。21世纪初,松柏、堡口、山冲等村相继开办砖厂5家。2014年,因县对S209沿线整治,关闭砖厂1家。全镇加工制造业增加值3000万元。

商贸服务业

商贸业 清光绪年间,在西河岸边今湘阴村建立墟场,取名湘阴渡墟。民国初年,在滩共村建滩头墟,滩头村周边及复合、油市、塘门口等地村民到此进行农贸产品交易。民国23年(1934),县城至鲁塘坳公路通车,湘阴渡墟与江东岸连成一片,集市贸易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对湘阴渡墟场进行修复。1979年,新建一栋142平方米的墟棚,墟场面积扩大到4207平方米。1994年,县工商局投资61万元对湘阴渡墟进行改造,新建2074平方米的墟棚,有固定摊位135个。1998年,兴建兴湘大市场,建筑面积6385平方米,集农贸、五金、服装、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市场。是年,对滩头墟进行地面水泥硬化,并建设墟棚,墟场面积2408平方米。2008年后,境内银都超市、福鑫源超市、老百姓超市等大型超市相继开业。小型超市及商店覆盖全镇所有村组。至2014年,境内有商贸网点3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00万元。

服务业 民国时期,境内饮食店、摊点设于墟场。20世纪60年代,墟场餐饮服务行业有所发展。20世纪80年代,私营餐饮店在镇区发展迅速。至1992年,餐饮业已有14家。1996年后,境内个体私营服务业跃居主导地位。餐饮、住宿、夜宵、烧烤、美容美发、婚纱摄影、打字复印、快递等行业发展到56家,营业额180.5万元。2012年后,农庄在境内兴起。是年9月,地处湘阴屠宰场旁的惠民农庄开业。2013年,位于油塘村西河岸边的前进农庄开始营业。2014年,前进农庄投入资金600万元,对农庄场地、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是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农庄。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明清时期,旱路官道西大道过境湘阴渡,水路依托西河直达衡阳、长沙。民国6年( 1917)戴志文、曹丙文等人筹捐,在滩头修建跨越西河的第二座石拱桥双渡桥。民国23年( 1934),鲁(塘坳)永(兴)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首次通车。民国33年( 1944),湘阴渡桥被炸后,水上运输又成为重要运输途径。1 950年,县政府增拨稻谷30000千克,于当年6月修复湘阴渡桥。1956年后,因拦河筑坝,西河水运终止。1958年,湘阴公社以民工建勤方式,修筑通往县道的简易乡村路。1977年,鲁永公路湘阴渡段被改造成三级油路,1998年,又对鲁永公路进行拓宽改造,2002年,京珠高速通车,在境内山冲村设有互通口。2004年,开通湘阴渡镇至永兴县城的公交路线。2013年,启勐高速路口至县城的银都大道建设。2014年,境内公路里程57公里,省道209、银都大道、县道湘滩公路贯穿境内。全镇所有行政村及98%的组通水泥公路。

邮政电信

邮政  民国15年( 1926),县政府筹建永兴县城乡通信处,在湘阴渡设信柜。民国18年( 1929),县通信处停办,改用邮差投递。民国23年( 1934),开通永兴至鲁塘坳委办汽车邮路1条。2014年年末,镇内有邮政网点1家,乡村通邮率100%。

电信 1953年6月始通市内电话。1963年1月1日,湘阴渡设社间交换中心总机。1992年8月,开通500门自动电话,一年后,升级为数字程控电话。1993年9月,开通容量80户模拟电话。1996年,建成数字移动电话。2014年全镇有电信服务网点2家,固定电话用户453户;移动电话用户23209户。

供电饮水

供电 1991年兴建夹口电站,1992年投入使用,装机容量960/3千瓦/台,年均发电量521千瓦时。1995年以前,境内供电由碧塘供电站供电,1995年,兴建湘阴变电站,全镇电网覆盖率100%。2002年,兴建油塘电站,2003年投入使用,装机容量1890/3千瓦/台,年均发电量834千瓦时。

钦水 辖区民众饮水历来取自河水或井水。1978年,镇区扩大,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激增,原井水供不应求,许多村民和单位就地打井。2012年,在堡口村兴建银都水厂。2014年10月投入使用。水厂厂区占地面积1.6公顷,共设2个取水点(畔塘地下集水井及西河取水泵房),占地面积0.1公顷。水厂日生产能力7000吨,管网覆盖9个行政村,可解决35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受益群众达到18000人。

水利建设

民国38年(1949)以前,村民采用筒车在西河沿岸车水灌溉。1955年5月,永兴县首次在堡口村大坪组建造机埠,安装煤气动力水泵1台,抽水灌溉76公顷。1957年,改煤气为汽油机,沿西河兴建四处机灌工程,机械提灌面积186.6公顷。是年,兴建马冲水库。1958年10月,兴建塘泥冲、牛眠田、黑垅里、西冲水库。1959年,兴建欧家冲水库,11月,兴建郑家冲水库。1966年,兴建喜冲水库。1982年,毛家村毛家车组集资3万元安装电动机1台,功率17千瓦,灌溉水田11.3多公顷。2002年,县财政拨款对郑家冲水库实行帷幕灌浆。2002-2008年对全镇的水库、山塘逐年进行维修,对13个村的主要水渠全部用水泥硬化。2013年,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对郑家冲水库大坝进行维修。2014年,县财政拨款500万进行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在油塘、毛家、湘阴、松柏、胜利、荷叶重新安装水轮泵,拨专项资金80万元对马冲水库进行维修,至年底,境内有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7座,山塘632口。

村镇建设

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驻地建在湘阴渡墟场旁,尔后,供销社、粮站、卫生院、学校相继兴建。洽所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省道1833线和西河在此成十字架穿境而过。治所区四周均为农田。受地域限制,镇区内显得狭窄。1998年,省道1833线鲁永段提质改造,为避开湘阴渡墟场,线路从松柏村内改道,公路建成后,公路两侧规划了建设用地68000平方米,为湘阴渡镇小城镇建设提供用地。2004隼湘阴渡镇政府整体搬迁至规划用地内。随后统一规划商品房用地,先后建有驻地单位,商贸服务,新镇区初具规模,到2014年,镇区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

村庄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经济基础较好的少数农民建有呈古典式青砖瓦房屋,其余为土砖平房,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建房速度加快,个别村民还盖起小楼房。1990年境内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4 53平方米。2004年增至52.33平方米。2008年镇政府对村庄建设统一规划。2010年,投资40万元对油塘大湾进行新农村建设。2013年在松柏、堡口两村开展新农村建设,镇政府负责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费用。是年6月郴州市新农村工作现场会在堡口村召开,随后省、市领导来堡口同调研,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从1982年至2004年,全镇有1147户村民新建、改造房屋21.383万平方米。至2014年,境内村民人均居住面积58.66平方米。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教育 清末民初,境内有私塾为本族或本村办学。民国37年( 1948)9月,湖南私立兴湘初级中学在湘阴渡创立,一年后停办。1958年下学期,创办五七附中和竹叶附中,是县内创办最早的两所附中。20世纪70年代,五七附中改为湘阴附中,1971年2月,创办永兴县第七中学,1983年7月,永兴县第七中学改为永兴县第一农业职业中学。1985年,湘阴附中改为湘阴中学,1999年,中心小学搬迁至松柏小学,2001年,郴州市授予永兴职中“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2002年,湘阴中学、中心小学、山冲小学、滩洞小学等4所学校被评为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至2014年,境内有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7所,在校中、小学生311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均100%,幼儿园5所,入园幼儿306人。

科技 民国29年( 1940),官办耒阳造纸厂迁至沙坪里,利用现代工艺生产纸张。1952年县政府在湘阴渡创建县农场,进行农业科学实施。1976年,湘阴渔场在胜利大队白露、高坪生产队8公顷鱼塘作免疫实验。1978年,县农业局在松柏村彭家洞建立病虫测报站,1990年,湘阴净水剂厂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专利,生产500吨净水剂。2012年,县农业局在中南三泰公司进行土壤改良项目。2014年,中南三泰公司“南果北植”试验成功,在全省首次种植出本土香蕉。

文化体育

文化 民国时期,盛行花鼓、皮影、舞狮、耍龙灯、庙会等文体活动。传统文化有庙会和十五倒灯。现代文化以阅读、广场舞、腰鼓队等文体活动为主。2014年年末,境内共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8个,文化站1个,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5个,免费读书吧5个,有线电视用户35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体育 2014年,境内有篮球场16个,其中灯光球场2个,室内球场1个。各休闲广场和25%的村庄安装了健身器材。是年获永兴县“乡镇杯”篮球赛第一名。

医疗卫生

民国以前,以中医为主。1959年人民公社化后,创办湘阴渡卫生所,各大队组建卫生所,配备保健员、卫生员、接生员,担负大队防治及新法接生工作。1970年,境内农村实行合作医疗。20世纪80年代,湘阴渡卫生所改为湘阴渡卫生院,经过几次扩建后,卫生院总面积9500平方米,2007年开始实施新农合制度。2014年年末,境内有各类医疗丑生机构19个,卫生院1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5所和门诊3所。专业卫生人员45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城镇居民医保参合人数6.2万人,参合率90%。

社会保障

清代民国时期,生老病死无任何社会保障。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五保户由集体供养。2011年10月,湘阴渡渡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住宿楼、综合楼各一幢。住宿楼有住房52间。2014年,全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03户,共2961人,支出4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87户,人数2773人,支出38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4人,支出16万元。全镇参加社会保险13000人,参合金额130万元,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社保3164人次,共支出28万元。

特色地情

历史人文

插标分田 1928年3月16日至20日,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在永兴县城太平寺召开,组建了湘南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对土地革命作重点研究讨论,决定在湘阴渡搞土地分配试点,并派出工作组。1928年3月,伺宝臣、李腾芳、戴彦凤等在湘阴渡成立区乡土地革命委员会,确定在油塘、松柏两村搞土地革命试点。1928年3月20日,组建工作队进驻油塘、松柏两村,以乡为单位没收地主、豪绅及所有庙宇、祠堂、积善会、积谷会、清明会的田地归乡苏维埃政府所有,然后由土地革命委员会统一丈量后按人口平均分配,将田地编成号码,由群众抽签决定田地归谁管理,再用木板或竹牌写上“此田×亩×分,属×××所管”,插到所分到的田地里,形成了“以乡为单位,以原耕面积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抽肥补瘦,好坏搭配,插标分田”的土地革命形式,史称“插标分田”。后因国民党桂粤军阀的联合“会剿”被迫中止。

名优特产

境内名优特产主要有:桥头村的永和兴提子、松柏村罐子窑的冰塘橙、胜利村黄山组的水晶梨、湘阴渡麒麟瓜、堡口村的养殖野鸭、湘阴渡美食烧鸡金等。

(王林春供稿)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