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历史沿革 > 正文
鲤鱼塘镇简志
更新时间:2018-10-22 09:55   作者:管理员   来源:永兴县政府   文档类型:HTML

鲤鱼塘镇简志

鲤鱼塘镇

鲤鱼塘镇因驻地南隅一小塘鲤鱼多且肥而得名。因盆地农耕资源优势,历为“永兴粮仓”。

区域概况

位置面积

鲤鱼塘镇地处县境东部,东抵大布江乡、资兴市波水乡,南衔资兴市七里镇、团结乡,西接黄泥镇、太和镇,北连龙形市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距县城34公里。辖区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今鲤鱼塘镇政区,汉至元代历属延道乡,明弘治主属逢阳里,清代主属十八都,西端杂居十一都。民国主属唐明乡。新中国成立初全属第八区,1958年,分属火箭、红星2公社,1961年,调整为鲤鱼塘、彼坑2公社,1969年,鲤鱼塘公社改名为红旗公社。1984年,改设鲤鱼塘、千冲2乡,1986年,鲤鱼塘乡转制为鲤鱼塘镇。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千冲乡并入鲤鱼塘镇至今。

行政区划

1951年,境域废18个保建立18个乡,即为胜利乡(光明、谭家)、矮塘铺乡(矮塘)、黄冲窑乡(株山头、圳水)、板塘乡(垅塘)、水角头乡(石溪)、齐心乡(联盟)、申明亭乡、洪波乡、竹叶乡(樟田、蕉坪岭)、东山乡(东山、东岭)、火里把乡、罗山乡(陈塘)、老虎塘乡(花坪、松垣坊)、鲤鱼塘乡(中心)、泉水乡(足泉、千冲)、板塘乡(板桥、青联)、彼坑乡(彼坑、沅洞)、长冲乡(长冲、高塘)。1958年改制为8个生产大队,1961年调为24个大队,1966年调整为27个大队。1984年,辖区改制为27个行政村。1992年,成立鲤鱼塘居委会。截至2014年,鲤鱼塘镇行政区划为1个社区和樟田、洪波、申明亭、蕉坪岭、东山、东岭、松垣坊、花坪、联盟、石溪、中心、陈塘、火里把、光明、矮塘、垅塘、圳水、株山头、谭家、长冲、板桥、青联、足泉、沅洞、千冲、高塘、彼坑27个行政村。

自然环境与资源

自然环境 辖区气候温热丰雨少旱。多年平均气温17.50C至180C,高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10毫米。辖区地貌组合是东北以中低山为主,西北以丘陵为主,中南以平原为主,形成向南开口的盆地。境内最高点矮塘铺老萝仙,海拔781.2米,最低点洪波河出境处,海拔146.5米。洪波河源自南端板桥山下,向北流经青联、足泉至火里把,折向南流经石溪、联盟、申明亭至洪波出境资兴。注江上游支流寺边河源头,自矮塘向西北流至光明易家出境太和寺边;注江下游支流大江边河源头,分由谭家、圳水汇于株山出境黄泥大江边。地表土壤类型多样,西北以砂岩红壤为主,东南以板页岩红壤为主,东端点布花岗岩红壤,南部灰岩红壤零星散布。植被以杉木、油茶林为优势,森林覆盖率为61.7%。

自然资源 地下矿藏有东北部老萝仙断裂铅铜矿,南部高坡申明亭烟煤及茅坪石灰岩。珍稀物种有水鹿、水獭、花面狸、白颈长尾雉、肥螈、基脉楠等25种野生动植物,其中板桥村是县内基脉楠唯一发现地。

人口民族

1952年,八区鲤鱼塘、彼坑2片总人口数为15507人,随着人民的安居乐业,境内人口增长迅速,至1973年,鲤鱼塘、千冲2社总人口达24858人,21年间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72‰。自政府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以来,尤以20世纪80年代严格控制一对夫妇只生一胎,至2002年,境内总人口数增至32669人,2014年,全镇年末总人口33615人,其中瑶,壮、苗、土、白、朝、黎、蒙、怒等9个少数民族139人,瑶族为世居,主要集中在足泉村,是全县唯一少数民族村落。

经济发展

经济综述

境域经济,传统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优势比重。1984年,境内鲤鱼塘、千冲2社国民生产总值894.3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94万元,工业总产值100.64万元,商贸服务业总产值99.72万元,农、工、商三大产业结构比依次为77.6:11.25:11.15。在经济结构单一的条件下,2社年财政收入共20.4万元,人平纯收入为262.64元。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201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24.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497.6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781.29万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依次为30.86:33.78:35.36。与1984年相比,农业比重明显降低,综合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完成财政收入635.6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12981元,固定资产投资额35130万元。

农业

种植业 域内种植业素以稻作为大宗,有“永兴粮仓”之美称。1965年,中心大队水角头生产队率全县之先,粮食亩产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亩产八百斤”(6吨/公顷)的指标。至1984年,境内粮食总产16939.1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9.31%。1992年,鲤鱼塘镇获市成建制吨粮田建设先进单位。中心、石溪、联盟等村相继创建全县唯一的“万亩高产优质稻示范基地”。在调优稻种品位的基础上,大力调优种植业结构,先后开发鲤鱼塘洞优质烤烟、冬种油菜,东岭西麓冰糖橙、千冲食用菌,长冲香芋等规模基地。至2014年,全镇耕地3144.5公顷,产粮27183吨,与1984年相比,耕地增加27%,粮食增长60%。其他产业有:烤烟187.2顷,产量504吨,居全县第二,创税523.45万元;冰糖橙333.3公顷,年产果4000吨,年产值2000万元;食用菌生产大棚210个,年产值600万元;蔬菜8382公顷,年产量20790吨。

林业 宋元时,十八都贯珠岭(长冲)上,路旁有古松数百株,行者憩息其下。清乾隆十年,瑶民在天香垅一带以耕山为业。民国时期,林木是东岭山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在矮塘铺创办国有林场。1964年,被列为全省杉木林基地,鲤鱼塘、千冲2公社都兴办社队林场。1981年稳定山林权属后,境内兴起植树造林之风。1989年,千冲种药材林83公顷,并积极推广板栗、早熟梨、大果杨梅等经济林木。同时,县启动坑木林基地建设,开辟境内黄沙垅、垅塘其及周边1000公顷宜林荒山,飞机直播松子造林。2002年,千冲乡获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2008年,长冲村新建杉苗基地20亩,以适应境内更新用材林的需求。2012年蕉坪岭村引进深圳市合生园景观公司资金和技术,发展花卉苗木,创建全省最大的樱花种植基地。2014年,全镇林地总面积836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74%,林业总增加值1450万元,占农业增加值的11.5%。

养殖业 新中国成立后,因受传统养殖方式影响,加之人民公社化后又受政策制约,境内养殖业发展缓慢。至1984年,境内2社共计年出栏生猪7192头,出笼家禽3.72万羽,出产鲜鱼174.25吨。1986年,联盟村村民曾思毫养瘦肉型猪98头,当年出栏73头,获纯利5576兀,一家6口,人平养猪收入929元,典型带动东山、松垣坊、蕉坪岭等村,联动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1989年,长冲村开发草食动物,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2004年,养羊大户曹子雄、肖生莲、何宗建、曹名礼等年出栏山羊4323只。2007年,松垣坊等地发生猪蓝耳病,致死生猪3000头,一度给全镇的生猪养殖带来致命打击。之后,随着猪肉价格回升,行情变好,境内养猪恢复发展。2009年,引进湖南省九洲农业开发公司资金技术,在樟田、洪波、松垣坊、花坪一带荒坡种桑养蚕,年产蚕茧50吨。2013年彭子荣、黄文等存陈塘投资1800万元兴建万头猪场,投资200万元兴建新型母猪繁育场;外出务工人员曹亨高回乡创办鲟鱼养殖基地等。2014年末,全镇生猪年出栏7.8万头,年出笼家禽70.9万羽,出产鲜鱼800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9.8、18、14倍。

劳务输出 境内传统农业,素以守家种养为主,农闲肘节有少数农民外出打零工抓收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出现外出打工潮。2002年,境内2乡镇外出务工人员达4153人,占当年总劳力人数27.68%。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大量青壮年农民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僻壤乡村的劳务输出进一步增加。至2014年全镇有8600名农村劳力外出或进城务工,占总劳动力人数的40.1%。

工业

明初,民间已有加工木质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的习惯。清朝中期,村民将手制木器、窑烧木炭摆到鲤鱼塘墟销售。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开始掌握松脂油采割和山苍子提炼技术。1958年在东岭兴办石灰厂。1960年开女厶在申明亭和洪波村交界处兴办永兴唯一的烟煤矿。1980年,樟田、洪波相继开办村属煤矿,2家年产烟煤2万吨;公社在东岭大队刘家生产队建立鲤鱼塘水泥厂,年产水泥5000吨。至1984年,境内2社工业总产值为107.4万元。之后,千冲公社办厂加工林木6000立方米,开发287公顷山苍子资源,年提炼油10吨,成为东南地区山苍油加工基地;彼坑开采硅石,年产20吨;足泉小米酒畅销县城,远销衡阳;联盟村罗忠良创立基建工程趴。2001年,鲤鱼塘镇引进马来西亚外商张友明资金300万元,兴办机砖厂,年产砖20万块。2002年,鲤鱼塘有大米加工厂33家,年加工粮食3万吨,中心村兴东精米厂成为县内明星企业。鲤鱼塘引资兴建石溪绿洲木业林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往境外各地。2007年,千冲乡投资150万元扩改木材加工厂,年木材加工量增至6000立方米。2010年成功招商深圳昌建鞋厂、深圳宏祥电子公司等外商企业落户工业园,共引进外资2000万元;桑蚕养殖基地完成投资1000万元,兴建蚕茧加工烘干房和缫丝厂等。2014年末,全镇完成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78%。

商贸服务业

商贸业 清朝中期,境内始建凉亭坳墟,清末易名鲤鱼塘墟。清光绪年间开办申明亭墟。民国时期在鲤鱼塘墟建新街开设大米、仔猪、水产、木器、柴炭、南杂、布匹、药材、客栈等行市。新中国建立后,墟市设有供销社、粮站、食品站、铁木社等单位。1979年县烟草公司、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副食品公司均在此设立批发部。随之,境内2社办起企业产品门市部。1988年从镇政府到老墟场,公路两旁店铺林立,形成一条新街。1993年8月,由县工商局投资69万元改建鲤鱼塘市场。1998年,兴建干冲农贸市场300平方米。同年,鲤鱼塘镇创办兴东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对鲤鱼塘农贸市场进行了扩建。2014年年末,全镇共有商业网点454家,职工1321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9137万元。

运输业 1965年,鲤鱼塘公社成立拖拉机站,购买3台“东方红255”大型拖拉机,兼营运输。1973年,成立鲤鱼塘公社湘运汽车公司,开通鲤鱼塘至郴州,鲤鱼塘至永兴班车,每天来回一趟。1980年后,湘运公司因经营不善撤出鲤鱼塘,境内个体购车跑客运,带动全镇个体私营运输业的大发展。2014年,嘉盛客运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兴建公交公司,开通樟田、株山、矮塘方向公交车,方便学生上学,村民出行。是年末,全镇运输业增加值7195.29万元,占商贸服务业增加值的25%。

服务业 清代,鲤鱼塘墟就设有客栈、茶铺、酒家,供来往客商食宿。1956年成立鲤鱼塘供销社后,设立茶馆,凭粮票经营包子、油条等面食及简便饭菜;相继,公社开办理发店,中心大队开办饭店。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饮食店等服务业跃居主导地位。摄影照相、车辆出租、打字复印、宾馆等业盛行。1998隼石溪村曾健开建加油站。2014年招商引资500万元创建燃气站。至年末,全镇服务业增加值4317万元,占商贸服务业增加值的1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鲤鱼塘镇自古就是县境东部交通要塞。清代之前,境内就已形成以驻地北隅南塘庙为岔口的步道格局,往西经株山里与黄泥大江边对接;往东经长冲与大布江对接;向南经申明亭与兴宁(高坡一七里山)对接;向北经矮塘鹅婆窝与太和仁佳一本境光明荷树一龙形市大枧对接。1958年,县修通青(界山)上(湾)公路,替代境内路段原鲤株、鲤矮步道。1960年,基于原鲤申、申高步道,修通鲤(鱼塘)高(坡)公路;同年,基于原鲤长步道,改原长冲出境大布江山田为转由彼坑出境大布江较头,修通鲤(鱼塘)大(布江)公路。2002年,境内2乡镇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千冲乡100%的组、鲤鱼塘镇97%的组通了公路。境内县道3条共28公里,乡村公路24条145公里。2006年,鲤大、鲤七公路完成沙石路面改造,水泥硬化。2007年完成鲤(鱼塘)资(兴)路面水泥硬化。2008年,先后完成鲤七、鲤大、鲤宇、青鲤、千板、长高等公路改造工程,新建通村水泥公路73公里。2014年,蕉坪岭村通村公路硬仳竣工,标志全镇27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全部达到通畅标准。是年末,全镇实现100%的村、98%的组通车,27条乡村公路总里程达145公里。

邮政电信

邮政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县以驿道为邮路,鲤鱼塘属东路驿道邮递点之一。民国15年( 1926),申明亭、鲤鱼塘属县北路邮递中的2个点,每三天环行投递一次。1951年,实行邮政、电信合设,成立鲤鱼塘邮电代办所。1982年,鲤鱼塘邮电支局开办国际给据函件。1984年,县开设鲤鱼塘至大布江委办汽车邮路。2014年年末,境内有邮政网点2家,乡村通邮率100%。

电信 民国30年(1941年),因军事需要,架通太和圩至唐明乡电话线路,境内农村开始通电话,但在抗日战争中遭破坏。民国35年(1946),修复原电话线路。民国37年( 1948),始通磁石式电话。1953年,境内电话归鲤鱼塘邮电代办所统一调拨和维修管理。1960年,各大队全部安装电话机。1963年,调整农村电话管理,鲤鱼塘开通公社之间交换中心总机。1978年,农村电话机械设备开始更新。1990年,境内邮电设施实施农话交换改制工程。2000年,普及7位数程控电话,设鲤鱼塘镇电信局网站及申明、矮塘网点。用户2400户。2002年,鲤鱼塘建成邮电通讯大楼,通信光缆通达千冲乡,是年,鲤鱼塘镇、千冲乡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为25.7%和16.8%。2014年末,全镇有电信局1个,电信服务网点20个;固定电话入户率3.97%,移动电话入户率48%。

供电饮水

供电 1976年,县在鲤鱼塘建立东部5公社供电站,鲤鱼塘、千冲2社各生产队开始用电照明。1979年,鲤鱼塘公社在洪坡河中游火里把大队长垅口建成水电站,装机容量400千瓦,供当地生产生活用电。1987年,县建立鲤鱼塘变电站,境内开始使用电力机械。2002年,鲤鱼塘变电站输电线路50公里,境内2乡镇供电覆盖面100%。2007年,投资90万元,在洪波河上游建成的足泉电站投产。相继开发足泉二级电站、洪泉电站,年发电量共计390千瓦。2008年1月,因遇特大冰冻天气灾害,全镇高压、低压线路基本瘫痪,弪过一个月的抢修,全部恢复供电。2009年,境内2乡镇对27个村实行农网改造,输电线路80千米。2014年,全镇供电覆盖率、可靠率均达100%。

饮水 辖区民众饮水,历来就地取自山泉或井水。2002年,何小忠、李翠芝等人筹资20万元,在长垅口兴办鲤鱼塘自来水厂,是年向驻地居民供水。至此,鲤鱼塘镇清洁饮水普及率达99%,千冲乡清洁饮水普及率为65%。2008年松垣坊村刘建华等在本村兴建自来水厂;罗能建等人合伙在东山村兴建自来水厂,供水东山、申明亭村民。2009年3月,县移民局收购鲤鱼塘镇自来水厂,进行了二期改造。2014年,县移民局将自来水厂移交镇城投公司管理,供水区域由镇区居民扩大到中心、石溪、联盟,火里把、花坪等周边5村村民。是年末,全镇清洁饮水普及率达100%。

水利建设

清朝中期,十八都(鲤鱼塘)创建网江陂(联盟),为境内水利之先。清末,境内建有九牛圳,“泉流几及二十里”。民国31年( 1942),省水利局派员来县查勘河坝建设,将唐明乡(鲤鱼塘)列为全省11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计划之一,拨款并派河坝督导专员指导。1955年至1959年,境内分别修建陈塘村龙塘、洪波村杨屋冲、樟田村洗集、光明村水龙等四座小Ⅱ型水库。之后,相继修建白公堰、江坡堰、长塘堰、排上堰、西堰等引水工程。1966年开始修建青山垅水库后,各大队分段包干修建东、西灌溉千渠,其中东千渠引灌矮塘、陈塘、火里把、中心、花坪、松垣坊、东山、东岭、申明亭、蕉坪岭等地农田,西千渠引灌垅塘、圳水、洪波等地农田。2000年“9-2”洪灾中,鲤鱼塘镇水利设施经受起严峻考验。2002年后,新建水渠、水圳20公里,农业水利基础得到进一步改善。2014年开展“水利建设攻坚战”,完成蕉坪岭村两里塘和洪波村沙塘、咪塘的除险加固工程。是年末,全镇拥有小型水库4座,基本塘170口,堰坝112处、灌渠94.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18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9.55%。

村镇建设

驻地 汉至明代,北隅南塘庙已形成延道乡步道交叉点。清代为十入都驻地时,在南隅古步道凉亭坳旁始建鲤鱼塘墟。民国时期为唐明乡驻地,开始建设卫生所公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八区区公所驻地,开始建设小学公房。1958年火箭公社建立后,开始建设办公用房和大礼堂,相继设立铁木社、邮电支局、供销社、粮站、食品站、汽车站、农行营业所、信用社、林业站等单位。至20世纪60年代初,驻地建设初具规模。自1992年启动商业街建设;1996年改造农贸市场;1998年中心广场破土动工;至2003年,驻地小城镇建设,形成三纵三横格局,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2006年以过境省道硬化为契机,启动老街改造和鲤鱼塘大道等提质工程。至2014年末,老街平房都改建成商品房;鲤鱼塘大道全面宽化、立化、硬化、亮化、绿化;镇区垃圾处理场、公交客运站、燃气站和自来水扩面提质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扫尾;永兴东部门户小城市特色初显端倪。

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村民居住分散,建筑多为土坯茅屋。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社员集中居住,零散农舍被闲置,建设速度缓慢。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房建设速度加快。1989年,境内人均住房,鲤鱼塘镇为10.3平方米,千冲乡为11平方米。1998隼,矮塘村率先按规划编制设计建成小康街。2002年,千冲乡山洪成灾,为安置52户受灾户,建成移民新村3栋。是年,全域农村人平住房,鲤鱼塘镇增至19.5平方米,干冲乡增至25平方米。2008年,境内各村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工程,促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绿色村庄。申明亭村海溪组、松垣坊村黄花垅组等新村建设,功能齐全,干净靓丽,成为境内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2012年后,相继有千冲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足泉村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圳水、光明等被评为县级卫生村。2013年,镇聘请湖南省城市学院设计团队,对全镇28个村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全镇开始全面规范农村村民建房。2014年高标准建设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东山新村,示范带动村民规范建房,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同治、改水改厕等工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教育 宋代,邑人曾仲翊(曾巩孙)在鲤鱼塘申明亭之右创建南丰学院。明代,邑人廖梅轩存十八都创建梅轩书院,为境内培养了众多人才。如明成化年间,石溪村曾楗及其子曾介、曾全、曾念,一门四进士,传为佳话。清代,境内兴教传统不衰,康熙年间樟田村人廖应召,历任浙江海门、山东临朐知县挂冠返里后,仍以兴学为业;雍正年间石溪村人、著名反清义士曾静就是经馆先生;光绪年间,为方便本地或本族子弟入学,境内联盟村廖姓合捐兴办廖姓义学;曾崇偕合十八都众捐,建孔圣义学。民国时期,联盟村人廖书仓,在任郴州专员公署秘书长后重返故乡,以县城太平寺为校址,创办永兴私立安陵中学;民国24年(1935),地处边远山区的千冲村,开始创办简易小学。1958年贯彻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每个大队都兴办简易小学。1959年,以鲤鱼塘公社完小附中班为基础,扩建创办永兴第五初级中学。1964年,县在鲤鱼塘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赤脚医生。1983年,县在矮塘铺创办农民技术学校,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教育师资。1991年,贯彻县人大“两基”规划,各村新建村小。1993年,以高规格建设千冲中学为示范,兴起标准化建校热。至2002年,境内2乡镇共育中学2所,小学16所,学前班13个,幼儿园4所。2006年,千冲为适应外出农民工留守儿童的需要,建起1所寄宿制学校。2010年后,因适龄生员的自然减少,对学校进行区划调整,将中心小学并入永兴五中,其他村办小学撤并为申明亭、樟田、松垣坊、矮塘、千冲、板桥等六所学校。2013年,东莞展能集团及鲤鱼塘籍爱心人士捐助200万元,新建矮塘小学。2014年末,全镇共有幼儿园6所,存园幼儿952人,专任教师75人;小学6所,在校生1221人,专任教师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70人,专任教师10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科技 1953年,县农场(农科所)由湘阴渡油塘迁至鲤鱼塘。1954年,水角头乡(中心村)率先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 958年,县存矮塘铺组成立国营林场。1974年,建立起县农科所、公社农技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科研小组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982年鲤鱼塘公社科协成立;县农科所在鲤鱼塘公社部分大队、生产队签订技术服务承包合同。1984年,鲤鱼塘、千冲2乡成立农业推广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水利站、林业站等技术推广机构,与镇科协、村组科技管理员、科普小组及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1986年被评为地区农技推广先进单位。1987年成立民办信息服务机构。1999年村民曹民告获得电力风车项目专利。2014年,村民罗中良发明抛秧机,获得全国专利。农业开发项目存火里把、垅塘片实施中低产田改良。2014年年末,全镇有各类科技人才5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06人,经营管理人才73人,技能人才78人,农村实用人才300人。

文化体育

文化 明清两代,境内文学创作兴盛,代表人物有曾全的《寻乐稿》,曾绍芳著诗集《燕游草》《蜀道吟>《林下四箴》《重修文庙棂星门记》,曾静的《知几录》《知新录》,廖应召的《重修城楼记》,存《永兴县志》收录了《石屏拥翠》《天马行空》诗二首。新中国成立后,中心、矮塘等村都建有乡村戏台。1959年,鲤鱼塘镇业余剧团创作的对口快板《永兴真是个好地方》,在郴州地区群众文芝会演中获创作奖。1962年,公社广播站成立,有线广播覆盖境内各村。“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乡村三字垛建筑,庙堂、庵堂文物被毁。1974年,建立公社电影放映队,给各大队、学校放映电影。1979年,建立鲤鱼塘影剧院。20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进入农家。1998年后,中心村、松垣坊等村建立民间戏班子、腰鼓队,活跃了乡村红白喜事。2014年末,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个,演职人员124人。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260场次,观众达2万人次。农家书屋27个,藏书5万余册。有线电视用户1200户,数字电视用户1242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体育 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各大姓村都有武馆,其中桩拳远近有名。每逢春节,要耍狮舞龙灯,表演拳术、刀、剑、棍。20世纪70年代,各大队都有篮球队,农闲进行比赛。20世纪90年代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后2次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2014年末,全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0%。

医疗卫生

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在鲤鱼塘设立卫生所。民国36年(1947年),卫生所改编为卫生工作队。1952隼,区公所在驻地东北隅建立卫生所。1 955年经过整顿,正式组建公社卫生院。1965年扩建为县境东部地区医院。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大队组建卫生所。1984年后改为村卫生室。2007年,千冲乡卫生院更新改造。2008年,鲤鱼塘卫生院新建住院大楼、综合办公楼、职工宿舍楼,添置彩色B超等大型医疗设备。2014年末,全镇有公立卫生院2所,有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8张;专业卫生人员5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90%。

社会保障

清代民国时期,生老病死无社会保障。1956年农业合作社,开始对孤老残幼实行“五保”。2007年,千冲乡筹资20万元,完成敬老院的改建工程,集中供养30名老人。2012年,推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帮困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65户191人,支出20.6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305户2400人,支出50万元;农村“五保户”供养191人,支出38.89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7人次,支出1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1人,支出44.83万元。镇敬老院2所,村级五保之家一所,集中供养五保人员53人。

特色地情

著名人物

曾槌 石溪村人,明成化十一年( 1453)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不久,转任员外郎。后因个性耿直,遭人诽谤被罢官同乡,终年74岁。

曾静( 1679-1735)石溪村人,县学生员,授徒为业。雍正帝即位后,曾静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岳钟琪即具折上奏,雍正帝派人拘讯曾静,曾静供认不讳,被免罪释放。乾隆即位后,将其罪名改定为“诽谤先帝”,与同伙张熙一同被凌迟处死。

廖书仓( 1883-1955)联盟村大屋里人。“五四运动”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1938年,被任命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军事参议会参议,郴州专员公署秘书长。1955年3月病逝。许德珩在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的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廖书仓先生的历史功绩。

足泉瑶族自治村

明末清初,境内始有瑶人从桂东、桂阳、兴宁(资兴)陆续迁入,散居崇山峻岭。清乾隆十年(1745),县署委任盎子玉为瑶总,其死后,瑶人陆续迁居兴宁、常宁等县。乾隆二十三年(1758),瑶民赵天秀、邓文进2户8人复由兴宁迁入,在延道乡十八都叶垅里(足泉村)定居。光绪三十二年(1906)搬迁至天狮岩后靛山天香垅。民国时期,瑶民迁移定居地有足泉的花坪、力孔山、粗沙坪;板桥的寨矮山、猴子山、盘上、火烧坑;高塘的葛藤坳;青联的天线垅、豺狗垅等地。至新中国建立时(1949),瑶民共计18户76人,大多聚居于足泉洞。土地改革运动中,瑶民分得田土山林。之后汉瑶通婚,习俗逐步汉化。1972年政府投资修建花坪水电站。1984年,政府又投资兴建花坪小学。1985年7月,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足泉洞瑶族村民委员会。2014年,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362人。

名优特产

“金鲤鱼”大米2012年,鲤鱼塘镇为巩同“永兴粮仓”之美誉,在原有中心村兴东精米厂等33家大米加工企业的基础上,以绿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良种场和中心、石溪、联盟、申明亭等村为主的万南优质稻生态种植基地和石溪“金鲤鱼”大米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为依托,形成原生态种植规模化、精细加工机械化、专店销售市场化的产业链,大幅提升鲤鱼塘优质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13年,鲤鱼塘镇绿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通过省级示范社检查验收合格。

千冲香菇 2010年,原千冲乡利用山区昼夜温差大,杂木资源广布,水资源丰富无污染,适合立体高效、反季节栽培香菇的资源条件,依托蘑菇产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围绕蘑菇产业发展科技化、链条化、四季生产不断线的主题,探索蘑菇产业发展新思路,创建惠民工程。形成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富户带贫户共同发展格局,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面向广东等市场,生产反季节鲜菇为主,兼产其他菇种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基地。2014年,鲤鱼塘镇东部山区已有8处香菇生产基地和4处菇棒生产基地,8座贮藏冷库;80户农民共建食用菌生产大棚210个,年产食用菌300万袋。

(许永楠供稿)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