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历史沿革 > 正文
安仁县历史大事记
更新时间:2018-10-17 16:50   作者:管理员   来源:安仁政府网   文档类型:HTML

安仁县历史大事记

 

武德五年(632)  置安仁镇,隶属潭州长沙郡衡山县。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  楚王马殷遗将欧阳頵屯兵于杨梅寨(今永乐江镇境内),抗御南汉。

后唐清泰二年(935)  改安仁镇为安仁场,辖宜阳、熊耳二乡,场治设宜阳乡(今灵官镇境内),隶属衡州衡阳郡。

乾德三年(965)  升安仁场为安仁县,属荆湖南路衡州衡阳郡。

咸平五年(1002)  县令市岳奏准将衡阳之浦阳里、衡山之兴德乡划归安仁管辖,并徙县治水安铺香草坪(今永乐江镇境内)。

绍兴年间(1131~1162)  太尉韩京(今金紫仙镇杞林村人)葬于县城东南凤岗山岭下。

嘉定元年(1208)  江西吉安周必大游学于安仁县排山乡之宝塔、龙市之玉峰。后入朝为宰相,封益国公。知县王槐为纪念周必大,分别在宝塔、玉峰建清溪、玉峰二书院,并将玉峰之地改名益相里。

嘉定二年(1209)  郴州桂阳县黑凤洞(今汝城县地)瑶族首领李元砺、李新、罗世传率义军反宋,年底进入安仁。荆湖南路宣抚使曹彥约督军入安,义军退入酃县。

淳祐四年(1244)  县令魏梦极在城西永乐江上建浮桥,后命名魏公浮桥。

咸淳四年(1268)  陈亿孙、李龙金、陈庚雷、刘应祥同榜考中进士,主考官陈文龙以“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其四”,特撰《进士题名碑记》。

至元十一年(1274)  安仁改属湖广行中书省衡州路,县下改乡为都,改里为图。

至元十三年(1276)  元兵围潭州(今长沙市),湖广安抚使参议陈亿孙(安仁人)与安抚使李帝坚守城池达七月之久,食尽城陷,不屈而死,县人建忠节祠祀之。

天历二年(1329)  县令施善倡建凤岗桥(今排山村境内)。

至正十六年(1356)  八月,红巾军徐寿辉部倪文俊攻陷衡州路,相继入安,12月离安复转衡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  朱元璋与陈友琼争天下,在县境龙源卡子上(今牌楼乡彭源村地)遇元兵追杀,被樵夫周礼救护。明洪武三年(1370)降旨,封周礼为校尉,管军百户。

洪武三年(1370)  县设安平巡检司。清雍正四年(1726)裁撤。是年,县设潭湖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裁撤。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全县清丈田地,统计人口,厘定课税,共计6573户,3.3493万人,官民田地塘3658顷48亩5分4厘,夏税米879石2斗升6仑9抄4撮,秋粮租米30180石1斗3合。

永乐十年(1412)  县境兴德乡之石脚、过家到等地和熊耳乡之高石、濠下等地划归茶陵卫第四屯地。

是年,安仁第一部县志——洪永《安仁县志》编纂完稿。明、清两朝共9次修志,已刻印成书的有8种版本(明、清各4种),现仅存清嘉庆、同治两种版本。

成化年间(1465~1487)  甫上都何贤宏在大石岭凿石开道,从此行旅不再募舟绕渡。时湖南刘巡抚去酃县祭炎帝陵经过此地,令永免甫上都夫马役。

成化二十一年(1485)  知县吴兴于县城始筑土城墙。

正德十一年(1516)  正月二十二日,郴州宜章瑶族农民起义军龚福全、刘福兴率部与广东义军一同攻克安仁。二月十三日,活捉知县韩宗尧。

嘉靖二年(1523)  知县袁达完善砖石城墙,立五门,周长455.6丈,高1.9丈,厚1.3丈,耗银3831两。

明嘉靖六年(1527)  知县孙枝在城西倡建城隍庙。

嘉靖十五年(1536)  二月二十七日,大风拔树毁屋,冰雹大如鸡蛋,是年大饥。

嘉靖二十二年(1543)  通判王道行、巡检胡确督工修筑攸陂坝(今承坪乡山下村境内),为永乐江河坝引水工程之始。

嘉靖二十三年(1544)  大旱,虫灾猖獗,疫病流行,民大饥。次年,谷价腾贵,流亡者不计其数。

万历年间(1573~1619)  欧阳征昌捐资在熊耳峰顶(今熊峰山)建文塔。

万历二十七年(1599)  知县谢之藩(字南秋)在县南门外(今解放路南桥处)建文明阁(又名奎星阁)。

万历三十一年(1603)  知县谢之藩在毓秀门内(今人民医院处)建南秋书院。

天启四年(1624)  大旱。次年疫病盛行,斗米值银一两,流亡者无数。

康熙二十七年(1688)  茶陵卫地裁撤,石脚、过家、高石、濠下等屯地复归安仁县管辖。

康熙三十年(1691)  知县陈黄永在城北开辟泉井,建“洁爱”亭(又名珠泉亭)。

康熙五十年(1711)  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昼夜暴雨如注,洪水猛涨,城内冲毁房屋300余栋,田庐倾塌,禽畜漂溺。

乾隆二十七年(1762)  欧阳熊在县北梅穆村(今永乐江镇厚均村)建欧阳义学。

乾隆四十八年(1783)  知县谭崇易与城乡士民捐款在原南秋书院废址建宜溪书院。乾隆五十年(1785),礼部侍郎庄存与去酃县祭炎帝陵过宜溪书院,题“凤冈谒吉”匾额。

嘉庆二十三年(1818)  浙江道监察御史欧阳厚均(今禾市乡人),卸任归里,巴中丞聘请其掌教岳麓学院,历时27年。

是年,欧阳厚均重修熊耳峰文塔,卢兆鳌、林添瑞又捐建二塔于左右,三塔(俗名三柱塔)耸立,远望如笔架。

道光十四年(1834)  夏、秋、冬大旱,县民大饥。次年正月至七月仍无雨,飞蝗蔽天,民多疫,死者无数。

咸丰二年(1852)  七月初,太平军占领郴州。七月十四日,安仁李光德探知太平军将至,联合永兴义军先期起义,攻入县城,后被城守腾加吉杀害,义军败退。十八日,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兵数万由永兴克安仁,十九日离安攻攸县。八月十四日,太平军首领洪秀全及东王杨秀清率兵马,经龙海塘、江口洲、安平司、樟桥等地赴茶陵,至二十六日过尽。

是年,漕粮改征银两,每担征银1.3两。后开征厘金,抽收盐、茶等税。

咸丰三年(1853)  二月,太平军自衡山至安仁大源冲,县民劫狱焚官署,太平军入城。不久,转入茶陵、安仁边境之界首,旋又转入县江东仙涧夹山,后败退。五月十二日,永兴起义民众至安仁,驻扎于浦阳、龙家山和高坊等地,后退回永兴。九月初,江西泰和天地会孙恩隆由茶陵州攻入安仁县城,杀训导吴棠于文明阁,烧毁大堂三堂,后转入江口洲。八日夜,塔齐布率清军自衡山至江口洲围攻天地会,烧毁铺屋300余栋,杀害军民无数,天地会退于桂东。

咸丰五年(1855)  八月,石达开率太平军由永兴龙王铺转战于安仁江口洲。月底退至茶陵。九月二日,复由茶陵至安仁,激战于山口铺。九日,率部转战于龙源、青路、枫树、荷树下、鹏塘、仙山、羊脑墟、源田、壕里、太平头、江东仙、团丫坊等地。十二月二十六日,刘长佑率清军追击,石达开部退至江西。

同治四年(1865)  正月,江水冻结。七月六日,大水,田禾被淹,冲倒民房无数,溺死男女数十人。次年大旱,“田芜过半,迟早二稻失种”。

光绪四年(1878)  省总兵周礼濂(安仁人)为首捐款创办救婴局当铺。至民国15年(1926)当铺停办。

光绪八年(1882)  侯材骥(安仁县龙海镇人)出任台湾知府。时值法军侵入台湾,材骥劝民捐饷,征募团勇,抗击法军。后台湾民众立碑纪念其功绩。

光绪十九年(1893)  英国牧师到安仁县城创办“英国伦敦会”,传播耶稣教。民国6年(1917),住衡阳美籍牧师窦家礼来安仁县,将伦敦会福音堂改名“长老会福音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  清政府公布《癸卯学制》,废科举。安仁改宜溪书院为宜溪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  重修韩京墓,立“宋忠亮大夫敕赠太尉公讳京之墓”碑,题联云:“杀贼有功,不愧岳将军战士;刻碑记冢,重修韩太尉幽宫”。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始设安仁邮政代办分局,开办函件、汇兑业务。

宣统二年(1910)  废县以下乡、都建制,全县划为8个行政区。

是年,天主教传入安仁,并在城东横街3号(今民主街9号)设立天主教堂。

宣统三年(1911)  改宜溪小学堂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