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首页
使用说明
您的位置:  党校首页 > 市情市策数据库 > 自然地理 > 正文
汝城县自然地理
更新时间:2018-10-18 15:08   作者:数据库编辑1   来源:汝城县政府网   文档类型:HTML

汝城县自然地理

地质


汝城县内地层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类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系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县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形迹多样,按其力学性质、展布方向,大体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形构造和旋转构造。县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所见岩体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块出露。


地貌


汝城县内地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县东南到东部则为东岭--集龙山地;在北部山岭中间,则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县城海拔593米,县境内有海拔标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点五指峰,位于小垣镇境内,海拔高1726.6米。最低点在汝城县南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绝对高差1566.6米。


汝城河流有沤水、浙水、秀水、策水,汇入东江,属湘江水系;集龙河汇入赣江;九龙江、城溪江汇入北江。


汝城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为三省分水岭,属长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积1590.25平方公里,属赣江流域面积501.78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积308.82平方公里。县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公里,水资源总量2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19.8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08亿立方米。全县现有大小水电站91处,总装机13.89万千瓦。


气候特征


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变,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无霜期长。


四季: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C;最早入季日期为2月20日;最迟入季日期为3月27日;夏季较长,平均有101天,平均气温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气温17.4°C;冬季时间最长,平均有117天,平均气温8.1°C。按照气温来划分四季,其长短、迟早,各年均有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热,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气渐凉,立冬后时见冰霜。春节前后,一般有一、二场大雪。


日照: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潜力大,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全年太阳总辐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资源较充足。


气温: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但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终日是11月21日,>=10°C活动积温为5097°C。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C;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8.4°C,无上限高温天气。


无霜期: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73天,但实际变化很大,最长达317天(1970年),最短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达85天。最早初霜出现在10月24日,最迟初霜出现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迟出现在4月6日。


降水: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县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县城平均降水日数183天。最多年为222天,最少年为156天。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5-6月,另一个是8月。


主要灾害性天气:县域内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温、五月低温、秋季低温)、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冬季冰冻。


矿产资源


汝城县位于南岭北麓多金属成矿带,矿藏资源分布较广,矿种较多,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钨、钼、铋、铅、锑、锌、铜、铍、铀、锡、汞、硫铁、重晶石、砷、花岗石、大理石、莹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钾长石等23种。其中铁、钨、铜、稀土、钾长石、莹石矿、大理石储量较大,铁矿1.23亿吨、钨矿10万砘、钾长石80万吨、莹石矿10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有矿床、矿点、矿化点(指成矿条件差、矿化微弱,不具工业意义的矿化现象)共95处。其中大型黑色金属矿床1处,大型有色金属矿床1处(茶山脚钨矿),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5处。现已开采的有钨、钼、铋、煤、石灰石、赤铁、铜、铅、锌、铀、莹石、硅石、稀土等。其中以钨、铁、煤、石灰石的生产量最大。


生物资源


汝城县山地多,气候适宜,植被良好,有利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县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的品类较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品种兽类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獭、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禽类有野鸡、野鸭、鹰、猫头鹰、鹄、斑鸠、鹭、雁等;鱼类有白鲦、鳜鱼、银鱼、黄尾鲴等。


汝城县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境内的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福建柏、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白花泡桐、华南栲、金叶白兰、铁坚杉等。还有黄山松、梧桐、喜树、椿树、拐枣;供观赏的树种有木樨、南方红豆杉、木莲、大果马蹄荷、百日青、香木莲、木芙蓉等。野生的竹类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刚竹、紫竹、黄竹、凤尾竹、实竹、丛竹、斑竹等。县内野生药用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绞股蓝、虎耳草、百合、丹参、龙胆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叶沙参、石菖蒲、十大功劳、败酱草、肿节风、隔山香、珠砂根、莪术、天南星、异叶天雨星、华重楼、水龙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细辛、山木通、络石藤、苦参、黄连、八角连、藁木、玉竹、落新妇、黄荆、灯台莲、卷柏、藜芦、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独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地热资源


地热是汝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县内有汝城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位于热水圩的汝城温泉古称“灵泉”,是我国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地热异常面积达300公顷,水温一般为91.5 ℃,最高达98℃,25.5-91.5℃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为5540吨/日,90℃以上的远景开发量可达14740-15960吨/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其水质与陕西的“华清池”相似,经常洗浴,对人体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数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瓜果飘香,热水地热开发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距县城10公里处的暖水罗泉,有地热面积5亩,水温45-50℃,日流量2500吨,可饮可浴,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鉴定,属含锶、偏硅酸、生碳酸钙型矿泉水,开发的“太乙泉”矿泉水被定为全国优质矿泉水。


森林茂密


汝城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有林地278万亩,人平有林地6.19亩,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树种遍及全县,其中药用植物700多种。始建于2003年的九龙江森林公园,2005年升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海拔处在185至1381米之间,现有管辖面积1564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62%,森林蓄积量194万立方米,楠竹60万根,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3.69%,拥有树种85类66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3种。竹木畅销全国各地。桐油、山苍籽油、土纸、棕片、竹笋、笋干、香菇、玉兰片、茯苓等畅销国内外。


国土资源


汝城县版图面积360.13万亩(折合2400.85平方公里)。其中实际面积359.69万亩,外县飞地0.44万亩。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1%。全县人平土地资源11.47亩,人平林地9.16亩。有耕地29.92万亩(其中水田26.35万亩,旱土3.57万亩),果园2.41万亩,林地279.62万亩。此外,在邻近县市的飞地有2600多处,面积约31.5万亩。


Copyright 2008-2025 Powered by czswdx.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2843号-1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网站维护: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办公室
郴州日报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